根据中央文史研究馆统一部署,山西省文史研究馆在编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时,把“在中华文明总根系中的‘直根’地位”一句作为山西地域文化个性特征的首条写进了该书的“绪论”中,其中讲到了伏羲、女娲和吉县柿子滩文化。书稿报送中央文史研究馆审查后,认可了这一论断。
“直根”之论并不是山西人自己提出的,而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他在《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论及晋文化的渊源时认为,山西晋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构成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他说:“这一地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所以,也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直根”之论是相对“总根系”或“侧根”而言。考古学家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以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辽河流域文化区为主的四大区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中国史前文化既然是多元的,自然会是发展不平衡的,各地走向文明社会的步伐不可能如刀切那样整齐划一,必然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指出的,各个源头的文化,其地位并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有次,黄河为主,长江次之,另有其他。各个源头的文化之间动态的交融、汇合,逐渐形成了一条主脉,延续至今。
以上论述表明,中华文明的源头虽然是多元的,但其“直根”或者说是“主根”,是在黄河流域的山西晋南地区。也就是说,在当时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火花中,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火花的地带。山西吉县就在这个中华文明源头“直根”地带之内。
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表明,特别是《人祖文化源与流》一书,将考古、典籍、传说“三结合”,以考古为依据,以典籍为佐证,以传说为参照,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反复探索、考证,证实了伏羲、女娲是人不是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的远古先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先躯。伏羲、女娲正姓氏,置婚姻,为高媒,造网罟,制八卦,作甲历,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圣火,对中华民族的演进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西省吉县境内的人祖山一带,就是女娲最初生活的地域。人祖山就是人类婚育文明的圣地,或可说是中华文明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源、精神之源。也就是说,远在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10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女娲、伏羲就在吉县人祖山一带搏斗洪水,营造家园。吉县的研究者李思义先生据此得出“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一万年祖源在吉县”的论断,是有根据的,是能够站得住脚的。这些研究成果既是“直根”之论的具体体现,也是对“直根”之论的有力佐证和理论支撑。
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文明的出现,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迹。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同时文明成果的积累也推动了人类的演进。人类自身和人类至今创造的文明形成互动的关系。一部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研究女娲、伏羲,就是在研究中华文明史,就是在研究中华民族的创造史和演进史。这一研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自身发展极为具体的一项探源工程,其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
历史一再告诉人们:一种绵延不断的古老文明,必有其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贯穿其中,并成为支撑其生命的坚强支柱。
女娲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可称为女娲文化。女娲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其中最本质的当属根祖文化,或曰本根文化。祖先崇拜由来已久,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家族、宗族,更大到一个民族,都崇拜自己的祖先。中华文化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当然也崇拜和祭祀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发挥着巨大的维护文明的作用。祖先崇拜的底蕴是强烈的本根意识,就是对自身本源之探究、认同、尊重与返归。《老子》十六章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淮南子•原道》云:“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归根、守根与现在常说的寻根,都体现了同一种本根意识,这是维系中华文明并使之绵延不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娲文化的很多方面,还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一词起源很早,《易•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文明以止”,意思是止物不以威武,而以礼乐教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将人文与天文放到对等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出对人文的重视程度。如果把“天”理解为宇宙自然,这段话便包含着人和自然相通的哲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崇。《尚书•泰誓上》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说文解字》解释“人”这个字的时候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左传•桓公六年》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些都是在论述人的重要、人的尊贵。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也有神学,但宗教和神学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华文明是以人为中心的文明,以人为主体的文明,人和人的关系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在女娲文化中还呈现出一种“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这是一种既有刚性又有韧性的精神。依凭着这种精神,便能够适应条件的变化,兼容各种不同的文明,不断地丰富自己,顽强地生存发展。当古代哲人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时,便引申总结出人生的这么一条重要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象传》)就是说人的“自强不息”乃是植根于天道的,是合乎自然的,刚健自强,奋发有为,才能生存和发展。当古代哲人看到大自然运行的又一条运行规律时,便引申总结出人生的又一重要准则,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乾卦•象传》)就是说君子应当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兼容林林总总各种不同之物,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
这些文化现象和精神特质,既是女娲精神的体现,也是女娲精神的延续,对当代乃至今后的文明教化都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放眼吉县大地,堪称“中华魂”的黄河壶口在其境内,堪称“民族根”的人祖山在其境内。中华的“魂”与“根”都与吉县的山河紧密相连。吉县,吉祥之县,在这里,抓一把沃土就能抟出古老文明的汁液,称得上是一片令人仰视的圣土。
【作者简介】
周敬飞——高级经济师,原任山西省工商局副局长,兼任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西经济管理学院经济法学教授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