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调查
1988年,我曾有幸作为省文化厅驻吉县扶贫工作队领队在吉县窑渠乡住了一年,对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
我到吉县前,听到的是吉县有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克难坡”的二战区长官部旧址故事;知道的文物资源是柿子滩的旧石器,挂甲山的摩崖石佛像,谢悉圣母庙的古建筑,大墓原的古墓葬等等。 到了吉县,最有感触的是当地人最自豪的口念三字经“人之祖,在吉州”。我奇怪的是《三字经》中并没这字句,但吉县当地老人却字句凿凿,而当地确有人祖山和种种关于人祖的传说,不由你不信。为对由于文化传承因素造就的这简洁上口的三字经典和那些传说作进一步的了解,1988年11月下旬,我同县文物站阎金铸同志在管头山、高庙山、人祖山、人头山进行了十几天的实地勘察。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历史传承、史前遗迹
以人祖山为中心的文化区域,造就了古老的传说,寄托着古老文化信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先祖们的生活足迹,在吉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被逐渐发现发掘开发出来。柿子滩古遗址的发掘就印证了这一点。距今二万至一万年间,石器的进步,用火的熟练程度都表现出人类的进化程度。沿黄河支流的二级台地大多适合于人类居住,在距柿子滩不足百里的人祖山水獭坪、造化坪也发现了细石器遗址。进山调查时,我在水獭坪随手就发现了数枚石器,足以表明黄河流域古人类古文化的普及程度,星罗棋布,似山间的野花,生生不息。这里自古就有人类生活居住。他们从这块古老的土地走出去,又将新的生产方式带进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看似循环至原点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造就出一代代新人,演绎着时代的进步。远古人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人祖山外围有庖山、高庙山、管头山。对面陕西的山称为狗头山。盘古的图腾是狗头。狗头的传说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至今西南少数民族中仍有这样的传承,保留着这样的记忆传说。高庙山山头没有发现古文化遗迹;在管头山则发现有汉代遗址,在100米方圆范围内发现数处房屋遗迹。在黄栌角发现二个房屋遗迹。其一白灰面地面距今地面3米多;其二距今地面1米多,中部有宽1米距地面10厘米凹槽火坑痕迹,残存有烧灰痕迹,在周边有灰坑遗迹,夹杂有带鋬绳纹鬲陶片。在南村坡(克难坡,抗日战争时期二战区长官部所在地)村东南发现有陶窑遗迹,出土有红陶光面折肩盆残片,还曾出土较好的彩陶器物残片。在柏山寺乡沟堡村调查时,在西坡下发现一片遗址,有彩陶、灰坑、堆积、房屋、火灶等。在豪坡腰北边沟坡一片遗址中发现一座陶窑,有彩陶钵口沿,点线纹饰图案,附加堆纹灰陶片。
山中流传着远古文化因素,人祖山、伏羲、女娲、造化坪等等。传说的历史不能代表真实的历史,却可能寄托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承托着古老民族的历史传承符号。这些符号随着自然环境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被记录下来。“既载壶口”是吉县地理出现在《尚书·禹贡》正史中最早的文字记录。春秋时期的蒲国、戎狄,晋国公子避祸之所,都在这一带。在临黄河边的王家原乡同乐村西坪曾有晋文公庙,呈锅盖形大约250米见方,目前只可看到残留绳纹板瓦、筒瓦等建筑遗迹。西边可看到黄河,坡下有传说的井台,四周有城门,现残存一段城墙遗迹,5米宽,1.8米高,上部约1米扰乱层覆盖,夯层6—8厘米,夯窝直径约6厘米。地面可捡到碎陶片。从西边断层观察,堆积约2米左右,夹杂有彩陶碎片、汉代板瓦、筒瓦较多。上下叠压清楚。1992年8月17日闫金铸曾带来在西坪发现的陶器方折唇细绳纹灰陶罐印记“夷邑马其”,是否与晋献公子夷吾居邑有关联,有待于进一步的工作。这里曾有积炭墓出土过青铜器,时不时偶有零星青铜器出土。
二、历史的记载,印记
(一)风山(孔山)
人祖山中有孔山,当地群众又称 “透窟窿山”,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记载。山间有孔山寺遗迹,有金代大定十三年(1163年)、元大德四年(1300年)七月题记。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重修孔山寺碑》记录有西域使者朝圣等字迹。碑文残缺漫漶,不能通篇阅读。有明代《重修玄天洞记》碑记载“大明国陕西延安府绥德州蒲堂川人出于山西平阳府吉州同乐里孔山寺秉释教弟子净才……”,可知明代后此地为吉州同乐里所辖。
水经注卷四:“河水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河水南经北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风山,今称庖山,在今吉县北24里处。《元和郡县志》吉昌县:“风山在县北三十里,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未尝暂止,当其冲略不生草,故以风为名。”清·光绪《山西通志》云:“庖山在州北三十里……《五朝志》‘吉昌有风山’。……《水经注》及《元和志》即庖山。”
黄河沿岸山上有孔山不止一处,由“北屈县西”和“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等记载可见,《水经注》郦道元所记述的风山应即如今吉县的孔山。同时《水经注》亦记载了大宁:大宁县孔山,俗称明窟窿山。“孔山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两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位于大宁县西北37里割麦乡北,孔山北连永和,壁立数仞,斜插西南,胸穿大窍,两头通明,整日风荡不息。山洞如轮,人称“孔壁穿轮”。为大宁八景之一。洞有泉,称“圣泉漱玉”,孔山有寺名禅峰寺。
(二)人祖山伏羲庙(包山伏羲皇帝正庙)
人祖山的顶峰设有测量占标,标高海拔1742.4米,不算高,但却有着浓浓的文化影响。山顶有庙,损坏严重。一通碑高约3米,圆额龙首,额上有“重修包山伏羲皇帝正庙之记”,碑文漫漶不清。残墙断壁记录着曾经的辉煌,正殿为无梁殿,坐东朝西,残存三尊造像,均已面目全非,倾斜不稳。残存有阁楼天宫三层,最上层为三座门楼,三个神龛,第二层人数增多,最下层左边有古代人祖传说结亲故事,即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扇下山相合,寓意结合的泥塑造型。右边为飞线穿针寓意结合的泥塑造型。造像大小约1尺有余,但多已残缺损坏。左右两厢有四尊站立天神像,左厢有一块清代碑刻。殿前有左右两口旱井,井口为方形石质砌筑。从右侧转过为寝宫,明清结构小殿,坐北朝南,小殿分为两层,有木隔扇分隔,宫内残留两尊侍从塑像,男女各一。正面为两个椅背背景,造像已损毁。座下有两个砖砌筑棺盒穴,内放置两个木盒,装盛两套干骨,一大一小。大木盒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高约30厘米。盒侧面写有墨书题记,字迹大小不一,应为两次书写。大字为“大明正统十一太岁在丙寅年重修”;夹杂间补有稍小的字为“大明正德十五年五月初十日天火烧了庙堂九□,□年六月二十八日重修,□□丑时竖柱,戌时上梁大吉,后次正德十六年八月初九日立,股骨系十六年皇帝身故,年月未尽,皇帝重系嘉靖元年前人留下”。小木盒长约45厘米,宽约30厘米,高约25厘米,侧面亦有墨书文字:“维大明国正统十一年六月……故年月未尽皇□系嘉靖元年前……”盒内置有几块股骨用黄绸布包裹。我们看过后随即将干骨盒重安置于原处。建筑门外有卧云石,两边有字漫漶不清,北边为XX元廿年,西边有字不易识。卧云石下为伏羲岩,亦称南天门,其摩崖石刻为清代同治甲戌(十三年)(1874年)暮春黄宝麟书“伏羲岩”三字。这里还有为繁衍后代和生殖崇拜而设置的展腰石、凹窝等。明代正德年间流传下来的先祖骨殖,传承着一种种族繁衍不断的历史情结。
(三)人头山、山寨与山间古迹
从雨子沟顺山梁到人头山,一路经过四座山寨。第一寨有题记:“天复二年正月十一日避乱,一州人户避难于此,记于此石。博士李敬□、主人冯景仁。”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是唐代晚期昭宗年间,可知遇到兵荒马乱时,这里是避难场。雨子沟山寨石碑铭记清代同治拾贰年(1873年)避难所筑。
山中的石窟、小庙记录着历史的进程,佛道教都有。后樊家山下的尖尖庙,为四方形塔。全神庙里塑一佛二菩萨,中为如来佛,两侧分别为文殊、普贤,悬塑造型,色彩艳丽,虽残破但不失精巧。山斧头的悬空石窟,石窟内塑五方佛,造型端庄。在龙王庙清代修建的小庙里,还存有近代留下的美妙壁画,将火车初进中国时的情形跃然壁上。在山间有一处遗留的村庄遗迹,虽荆棘丛生,荒草遍野。但村头场院,不时可见到石碾、石磨、石碌碡,犹如劳作一天刚歇息似的。一处处石头堆起的墓葬,记录着这里曾是人类的栖息场所。这些石砌墓葬的做法并不是当地村民的做法,他们是何处过客呢?有咸丰九年墓碑记载,河南府郡州演(渑)池县人,生于本土,卒于异乡。为逃难而来,老之将至仍不能回归故里只得葬于此处。
三、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
风光迤俪,山环水绕;山中林木茂密,苍松翠柏,品种繁多;生态环境自然。夏天郁郁葱葱,深秋漫山红叶。当地人们看惯了这山川景色变换,习以为常。我初到山里,却为这山间的红果,遍野的沙棘所兴奋,偶尔在林间还可采到“猴头”。人祖山中的山势不同于黄土高原的土山,从王家原一路向上,土山渐渐被剥蚀,过兰家坪,王家腰山间多裸露石脊。一些山间山石间显出抗战时期的抵抗工事。山林间景色秀丽,山势峥嵘,草深林茂,登高远望,山峦起伏,层峦叠嶂,一道山梁上显出人头山的绝妙景色。从上造化坪出发向人头山,沿一道山脊逶迤向前,路边一侧是陡峭绝壁,脚下是不足一米宽的山间小路,极有挑战性,走得你心惊胆战,腿肚发软。据村民孟来发说,造化坪附近雨子沟山上有古人岩画性质遗迹,有石虎、鹰、鹿等形象为亲眼所见。但我们未能找到。人头山远望犹如一颗硕大的人首,眼鼻口栩栩如生,注视着风云变换,世间沧桑。走近去看,人头是块巨大的石头,眼鼻是石块的凸凹与阴影变化显现,远远望上去就是人头样子。有传说人头是人工凿造,仔细勘察并未找到任何人工凿痕。山有多高,水亦有多高。人头山上第四寨有人为凿造出的水井,井水有1米多深。阎金铸还给我介绍了一种茶树,北方山中有茶树,这是我从未想过的,以往我认为只有南方才会有茶树,黄河边居然会有茶树,真不可思议。
四、应该重视的资源
这里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山里的层层叠石就犹如一册册书卷,记录着流逝的岁月。自然的保护是一种保护,人为地有意识的开发保护是另一种保护。
这里的自然景观是开发利用的基础。次森林自然林区生态氧吧,山中原生态生活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场所。
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地域,孕育古老文化史诗的人祖山更需要珍惜保护。吉县地理位于吕梁山,从传说与考古资料的发现可以看到,古代它位于农牧民族的交界处,向西北山高沟深温差大,大宁、蒲县历史上出良马,多为牧场,吉县至今仍保留了放马岭等地名;向东南丘陵地带则气温相对变化温和,宜农耕。人祖山,管头山,庖山犹如一道天然屏障。这里不仅孕育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法则,古老的传说也包含了自然变化的潜台词。从游牧转为农耕的变化。古文化古遗址的不断发现,逐步拨开了人类进步的曼纱迷雾。从柿子滩遗址古人类旧石器两——一万年前遗迹的发掘,到沟堡古遗址的新石器时期五六千年遗迹的发掘,将旧石器、新石器的发展逐渐拉近。我寄希望于这块古老的土地,她将发现和解决文化发展的链接。
在那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人祖山保卫战的历史痕迹遗留在山中。山里遗留下当年的公路以及工事护墙。人祖山半山腰有当年抗日时挖的战壕,在歇马梁有一座烈士碑亭,碑稍残损,亭子损坏。这里是中华优秀儿女们洒过热血的土地,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尊崇我们的先祖,热爱我们的土地,建设好美丽的家园。当年调查住在上造化坪的学校里,那是一座初级小学,一个老师,四个年级,七个学生。师生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年我为这所小学拍了一张照片,曾感动过很多同志,表示要为农村的孩子呼吁,改善教育条件。如今这已都成为历史。上造化坪的村民已迁移到文城,教育条件也已大大改善。
对吉县人祖山的了解,仅仅是初始一知半解,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工作。姑妄言之,与大家共勉。
(2012年8月根据1988年记录编撰)
【参考文献】
(1)《吉县志》记载,“风山,州北九十里。大宁孔山,逾南界有穴如轮,风气萧瑟,又名明孔山,山下有寺。”光绪五年吴葵之编篡(吉县县志编篡办公1982年1月)
(2)谢鸿喜辑释《水经注》山西资料集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3)《吉县志》卷一:“庖山,州北三十里,迤北而上,又三十里,至绝顶。上建伏羲庙,塑伏羲女娲二像,相传为庖牺氏故宫。又传:伏羲始制婚姻之礼。名为人祖,一名人祖山。”
(4)《吉县志》卷七:“历代兵氛:唐天复元年,晋周德威、李词昭取慈州。二年,复陷。德威复取之。(吉县唐属河东道。武德元年曰汾州,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改慈州。为下州以郡近慈乌戍故也)。” 光绪五年吴葵之编篡(吉县县志编篡办公室1982年1月)
【作者简介】
刘永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