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2年,我们研究后土文化时,就听说了吉县的人祖山,见到了吉县柿子滩古老而神秘的岩画。在惊叹我们祖先的绘画表现力的同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是伟大的母亲河——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是黄河拐弯处肥沃的冲积扇哺育了我们的祖先,是黄河流域四季分明的气候使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下来。
一、人祖山与汾阴脽上都是远古部落生存之地
人祖山位于吉县城北30公里,距黄河岸边20公里。山上有各种庙宇庙龛遗迹200余座,是一座古老的挺拔雄伟的名山。
在人祖山脚下,靠近黄河岸边的柿子滩,有被国家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的“柿子滩古人类遗址”和“女娲岩画”。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远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女娲、伏羲等伟大的先民,曾在这里与洪水搏斗,曾在这里营造家园。
从地理地位上看,人祖山西临黄河,东边北边两面环山,只有南面是平川,所以,当远古人类从高山进入平地时只能向南发展。
在吉县人祖山及柿子滩以南,沿黄河而下的是一马平川的运城盆地,这里有蜚声海内外的“万荣后土祠”,有流传千古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还有战国《楚帛书》中记载的女娲所居之地。这就是我们以前曾经论证过的女娲“抟黄土造人”的汾阴脽上。
在吉县与万荣县之间的河津,至今还留存着一座供奉女娲娘娘的古老庙宇——河津高禖庙。这座庙内供奉的是女娲,配飨大禹、后稷。历朝历代有多位皇帝来庙中祭拜;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刘彻也曾亲临祭祀。这座庙宇是因远古部落的先民们常在这里举行“春社”而建造。这应该是女娲“置婚姻”伟大功绩的实物印证。
沿黄河过万荣后土祠继续南下,就来到风景优美的风陵古渡,也就是女娲陵的所在地。女娲姓风,这里的渡口也因女娲陵而得名为风陵渡。以前有人说,这里是因黄帝的大臣风后葬于此而得名,其实,这里根本不可能因风后而得名。道理很简单,没有当过帝王的大臣风后,怎配享有“陵”的待遇?风陵渡还与我国的重大考古发现——180万年前西侯度人类用火遗迹相距不远。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这里曾是古老的先民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吉县人祖山、河津高禖庙、万荣汾阴脽、风陵渡女娲陵,这几个地方都是有文献记载的古代先民不同时期的主要活动之地,都有远古部落活动的考古发现,都有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佐证和大量的民间传说。从地势上看,这几个地方也适宜古代先民生存生息。从吉县人祖山下沿黄河向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可以推测,人祖山是女娲部落的发祥地;河津高禖庙一带是举行“春社”祭祀之地;万荣汾阴脽上是女娲部落生育繁衍之地;而风陵古渡是他们选中的风水宝地,也是死后埋葬之地。
从人祖山到风陵渡,沿黄河东岸一线,数百里的范围内,让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充满古代先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的遗迹和遗存。正是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使炎黄子孙万年延续,源远流长。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是母亲河——黄河的臂弯养育了炎黄子孙;是母亲河——黄河让山西晋南一带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从高山到平地、从游牧到定居是远古部落的历史性进步
在远古时期,也就是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河过后的温暖时期,亦即冰河后期,大地潮湿闷热,冰雪消融,原始森林起火,湖平面、海平面上升,造成了洪水泛滥成灾。远古先民们只能在高山上居住。而河津、万荣的黄河岸边相对于吉县人祖山而言,是平原地带。洪水退后,平原形成了水草肥美、植物茂盛、气候宜人之地,从高山转向平地生活就成为古代先民们的必然选择。在柿子滩的考古发现中,人祖山的先民已经会用自然界中的硫磺、硝、木炭取火,并能控制生活用火了,这已经比180万年前的西侯度人用火进步了很多。西侯度考古发现的闻名遐迩的“烧骨”,开创了人类的用火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取火用火的先河;而柿子滩的先民已经能够控制和保存火种,说明用火技术已经进化了很多。而能够控制和保存火种,不仅使人类的饮食有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人类的寿命大大增长,从而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火可以抵御动物侵害,可以照明和取暖;正是火的使用,使先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正是有了火的发现,有了对火的控制和保存,才使得远古部落从游牧到定居成为可能。在狩猎中,先民们逐渐学会了辨认果实和种子。特别是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籽粒随风飘落后会在地面上长出新的植物,于是就把采集到的植物块茎、籽粒等种植在居住地的周围;同时打制石器、制造生产工具“以垦草莽”,开始了“刀耕火种”的最原始的农业耕作。
截至目前,运城地域内发现石器遗址400余处,出土的有农耕、砍伐工具,粮食加工工具,纺织、缝纫工具,狩猎和捕鱼工具,挖土工具与收割工具等,还有大量的经打制、磨光、刃部较为锋利的穿孔工具等。
当然,最为人瞩目的,还是人祖山及其周边地域的发掘。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的农耕工具,特别是一些小型化石器、复合型石器(如用雕刻器在肋骨上刻出槽,把石页镶入作为石刀),使生产得到空前提高。在人祖山地区就发现了70多处细石器地点,获取了1000多件各类文化遗物,这些石器多数都很细小,属细小石器,是气候变暖后生活在北方丘陵山地的先民们的谋生工具,是人类适应自然灾害的产物。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了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农业和畜牧业也有了雏形。
不论是人祖山的考古发现,还是运城地域的遗迹、遗存,都证明了在山西南部、黄河沿岸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古老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农业耕作,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在这个阶段,我们祖先的远古部落也从高山走向了平地,从游牧走向了定居,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三、农耕文化和定居生活促进了婚姻形式的进步
随着先民们从高山向平地的迁移,从采集食物向农耕文明的发展,不仅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且先民们的婚姻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而恰恰是婚姻形式的这一飞跃性发展,使远古部落发展壮大起来。
从柿子滩“女娲岩画”中还可以看出古代先民们的精神追求。岩画的造型体态丰满,且以简练而夸张的手法突出鼓腹、肥臀、丰乳、粗腿这些特征。他们不是采用写实手法,而是用类似今天的抽象派艺术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先民们对母神的生育功能的崇敬,以及对生命的企盼和追求。这也是生殖崇拜的具体表现,更表达了先民们的精神追求。在县城挂甲山上,还留存着描述生殖文化的岩画,如鸟蛇孳尾图,就是典型的在“春社”时“男女交会”之意,也可以说是我们后世的“龙凤相配”的雏形。当然,这个鸟蛇孳尾图,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都是生殖崇拜的具体表现。
在我国的远古传说中,女娲置婚姻、设姓氏,对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一个重大的变革。由原始的群婚制变革为对偶婚,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女娲的这一创举给人类生息繁衍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女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婚姻之母。
河津的高禖庙就是纪念女娲婚姻变革的一个活化石。古代的先民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婚姻之母,纪念他们的高禖之神女娲,纪念他们古老的“春社”之地,在这里建起了祭祀的场所。后世以庙的形式把这个场所保存下来,同时也把古老的遗风、古老的风俗、古老的信念保存下来。
从人祖山的岩画,到高禖庙的遗存,都记载了我国古代先民们的婚姻进步和精神风貌,以及在祭祀中需要的音乐、舞蹈等,都说明先民们在绘画、舞蹈、音乐、宗教等方面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审美能力。此时婚姻形式的进步,更是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它开创了人类基因的多样性结合,推动了人类的高端智商、高端情商和体格相貌仪态的发展,使人类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当然,这些精神层面的进步,离不开原始部落从高山走向平地的定居生活,离不开从采集走向农耕的农业文明,更离不开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正是由于定居、农耕、生产力的提高,才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有了岩画的出现,有了婚姻的进步,有了文化的发展;有了人祖山、柿子滩、汾阴脽上这些流传千古的文明圣地,有了众多的晋南地区根祖文明的遗存和遗迹。
我们可以这样说,黄河流域的河东地区(今晋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摇篮,是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发祥地。千万年来,古老而年青的黄河就以她古朴雄浑的气势,奔腾咆哮,奔流不息,养育了亿万华夏儿女,创造了古老的民族文化。而人祖山、汾阴脽上、后土祠、高禖庙、风陵渡等远古的遗址、遗迹、遗存,正是点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活化石。它们使黄河文化大放异彩,它们向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传递着远古祖先的信息,证明着远古先民的历史存在。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把研究、开发、利用中华远古文化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办好,以告慰远古祖先的在天之灵。
【作者简介】
阎爱武——中国华夏文化交流学会山西分会副会长、运城市后土文化研究会顾问、三晋历史文化研究会运城分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