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祖先究竟在那里?人类的最早文明是什么时候在哪里诞生的?人祖是谁?传说中的女娲、伏羲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对这一系列问题,自古迄今已有许多文人学士、哲学大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回答,其结果有哲学的、历史的、神话的、传说的、文学演义的等等,不可胜数。
纵观古今各家之说,依据近些年在山西人祖山周围考古发现的古人类生活遗迹,我们认为:女娲,是人祖山地区最早的始祖神。伏羲是后到人祖山地区的。女娲部族和伏羲部族在这里相斗争、相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史前文明。她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远古的环境决定着远古人类的生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其发展规律,都是有其因果关系的。人是一定环境中的人,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更能塑造人。但是,在大自然的沧海桑田面前,人又是何等的渺小。人只能认识和顺应大自然变化的规律,而不能强行改变它。这一法则,对于远古人类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今人类来谈,都必须遵守。
据有关资料记载,大约在地质学第四纪之初,距今200万年以前,地球上便出现了一个冰河时期,有人称之为第四纪冰川大理时期。这一大自然的变化影响到整个地球早期人类的生存。据《世界上下五千年》所载:2400年前,大名鼎鼎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演说和著作里曾说:比他早9000年的大西洲的居民已经有了很高的文明。那里有许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但是,不知哪一年,这个大西洲在一夜之间,突然沉没在大西洋中了。这个大西洲究竟在哪里?柏拉图所说的是不是事实?近几十年来,人们陆续在海洋大陆架上发现了许多史前建筑物。如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的地中海海底,发现了几座淹没在水底2000多年前的古城;科技人员曾多次在大西洋海底发现庞大的古建筑群。经美、法两国调查队的仔细考察,证明这个海域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它的建筑时间比埃及的金字塔还要早得多。这一切发现都证明了柏拉图说的是事实。可见,人类早在12000年前就创造了史前文明。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曾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其文明,在中国这块版图上也不例外。我们的祖先也创造过辉煌的史前人类文明,也经过了地球上不同时期的地震、洪水、火山、外来星体撞击及气候的变化、大陆板块升降等自然灾害,使得有些文明随着部分史前人类在地球上消失了。
第四纪地球冰河时期,同样危及到生存在中国这块版图上的远古人类。中国最初的人类也是经历了地球的第四纪冰期之后,由类人猿进化成猿人即直立人的,并非是天生地育、泥塑土造,也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外来的。所谓的 盘古、女娲、伏羲等神人,也是类人猿进化的人,而非神也。中国“北京人”的发现,就是中国人种起源的一个宣言。据考古学家证明,“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至20万年前。而地球最后一次冰期发生在距今200万—20万年前,这正是“北京人”生存的时代。
据《中华上下五千年》载:地球第四纪冰河时期,冰河不仅掩盖了地球的两极,而且越过极地向地球中部扩展。由北极出发的冰河则掩盖了亚洲和欧洲北部乃至中部,以及北美的若干地方;由南极出发的冰河,则掩盖了南美的若干地方;只有赤道附近的很少地方未受冰河的袭击。当时中国除了接近热带的西南地区,受冰河期影响较少以外,黄河以北都是一片冰雪皑皑的世界。特别是蒙古高原,因为地处中国的北极,深受冰河的冲击,洪大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从西伯利亚滚滚而来,把大量的冰块倾注到大陆之浩瀚盆地,冰期后盆地便汇成了波澜壮阔的大内海。地球在转动,冰河在冲刷,海洋在隆起,陆地在沉沦,风雪在飘零,内海在荡漾。天地一片苍茫,这应是中国传说中的宇宙洪荒时代。在蒙古高原大内海的周围,没有被冰雪所掩蔽的山谷和原野里,也还生长有耐寒的植物,同时也有中国最初的人类生存。据科学家考证,这些人应是“北京人”的族类。这一时期应是中国远古人类的蒙昧时期。直到冰河期逐渐退去,蒙古高原大内海逐渐干涸,古生物逐渐灭绝。生活于蒙古高原的原始人群失去了鱼类和兽类等大自然供给的生活条件。过去人群生存的伊甸园,逐渐变成了万里穷荒的沙漠之地时,人群为了求生,才不得不离开他们生存了几十万年的故乡,成群结队地向四面八方迁徙,没有一定的方向和明确的目的地。据《中华上下五千年》载:这一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原始人群分别流浪到内海的东南、东北、西岸、北岸。其中流浪到东北的一支原始人群,沿着黑龙江而东,到达了今日辽东半岛的东北部。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与渤海北岸的人群融合,可能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东夷人的祖先。流浪于内海西南鄂尔多斯一带的原始人群,有一部分沿黄河东下,直到今日山西河南交界地域。其中,一支部族在人祖山一带生存了下来。直到2—1万年前,随着冰河水的消退,这一原始人群才逐渐从人祖山的大山中走出,在人祖山脚下靠黄河边缘的平地上生存发展。这一时期大约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吉县发现了距今2—1万年前的柿子滩古人类细石器文化遗址,同时还发现了一幅一万年前的女性岩画。专家考证是女娲岩画。由此可以推断:一万年前在这里生存的这一原始部族应是女娲部族。
至于伏羲部族,按北京古观象台台长伊世同先生的观点,其族源应是来自黑龙江下游一带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这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上述记载是一致的。有专家认为,大约在一万年前伏羲部族到达了黄河流域的人祖山,与这里早已生存了几万年的女娲部族融合,实行了族外婚,开启了中华婚育文明的先河。这一时期大约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从人祖山走向柿子滩以及平原地带生存的远古人部族由原先生活资料的采集者,逐渐变成了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农业、手工业、畜牧业也随之出现了。2011年,在吉县城北海拔1742米的人祖山巅的人祖庙遗址中女娲塑像下又发现了6200年前的人头骨(经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即明代人墨书题记中认定的“皇帝遗骨”,更进一步说明万年前在人祖山周围、柿子滩一带生存的远古人类就是女娲部族和伏羲部族。女娲部族应是人祖山一带生存最早的人类,伏羲部族是后来迁徙而来的人类。女娲部族和伏羲部族在这里实行了以蛇、鸟图腾为标志的两族合婚,形成了远缘交合的婚姻现象,其后数千年生息繁衍,促进了中华人类质变的飞越发展。
考古遗迹的证明
被列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的吉县柿子滩旧石器遗址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距今2万至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埋藏遗址。”同一时期的遗址在人祖山中亦多有发现(如造化坪、水獭坪等)。地球第四纪冰河期之后,全球性的洪水退却时期大约是2—1万年前;女娲、伏羲在人祖山——柿子滩的活动年代也是2—1万年前,这当然并非简单的巧合。正是2—1万年前女娲部族和伏羲部族确实在人祖山柿子滩一带生活和发展过,才有了今日柿子滩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也才有了万年前“女娲岩画”的发现。
靳之林先生在他的大作《抓髻娃娃》中也提及这幅女娲岩画。刘毓庆教授在《吉县女娲岩画考》一文中说:“我认为这是一幅中华之母——女娲的画像。靳之林先生说:抓髻娃娃的原型是女娲,此画是抓髻娃娃的原型。足见这个论断是对的。”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陈兆复先生曾说:“岩画是描绘在岩石上的史书”;“大多数形象都是非常写实的”;“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期所得。”根据陈兆复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说:柿子滩女娲岩画,既是一部记载女娲氏族的历史书,也是一幅女娲部族万年前的生活图。发掘报告介绍此岩画说:“头圆形,顶扎双髻,两耳突出,双臂平举肘向上,右手似举一物。躯干丰满,袋状乳房向两侧下垂,下腹部与两腿连接处留一圆孔未涂色,象征女性生殖器,各处皆用赤铁矿粉涂抹,唯两腿肥胖作分立状用红色线条绘出。头部上方有七个呈弧形分布的红色圆点,两腿周围分布有六个圆点。”有专家认为,这幅岩画上为“补天形”,下为“造人形”,表现了神话传说中女娲的两大功绩:一是造人,一是补天。吉县挂甲山还发现了被专家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伏羲岩刻,其人物头饰有三根鸟的羽毛,说明伏羲氏族是崇拜鸟的东夷族。吉县柿子滩遗址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精美的蚌质穿孔装饰品、多处用火遗迹、造火器等等。这些古人类生活遗迹,说明女娲部族和伏羲部族一万多年前在这里不仅已经过着定居生活,而且开始了最早的农耕生产;不仅会用火,而且发明了取火用具,早期的人类文明在这里已经诞生。
为什么远古的人会选择在吉县人祖山周围柿子滩一带生存和繁衍呢?因为这里有适合远古人类生存的优越自然条件:人祖山动植物资源丰富;山脚下的柿子滩处于与黄河交汇的清水河边,河道因地势与石质等条件的制约,弯来扭去,造成水流平缓的河床,是鱼类生存繁衍的最佳之地。这正是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远古人类理想的生存之地。加之柿子滩靠西的石质高岩下,有一个深达数米、长达百米的崖龛,为还不会建造房屋的早期人类提供了理想的居住之地。这么好的天然环境,当然成为生活在人祖山的先人们生存繁衍的首选了。
我们认为:女娲是生活在人祖山一带最早的始祖神。一万多年前,女娲部族和伏羲部族在这里相融合,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中华人类的史前文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012年1月6日
【作者简介】
王登明——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文化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