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欢迎来到亿点网 亿点网| 网站导航| 投稿入口| 客服中心
您的位置:亿点网 > 旅游 > 人祖山 > 人祖文化 > 娲皇遗骨追考

娲皇遗骨追考

发布时间:2019-09-08 14:19    来源:亿点网    作者:阎金铸 阎雅梅    浏览:
0

​“人根之祖,出在吉州。”这是世世代代流传在吕梁山南部的一句民谣。

1978年阎金铸从乡宁调吉县工作,1980年正月在下乡时发现了清水河流域的柿子滩文化遗址。遗址西北防风崖上的女娲岩画、发掘中出土的赤铁矿石和带有红颜色的研磨盘、磨石等2. 5—1万多年前的文物,让我们窥见祖先们在母系社会时期所处的环境状况、生活情景、生产工具的制作水平,以及观测天文、创立宗教等文化活动。在旧石器专家王建、陶富海、解希恭、王向前等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将史前文化研究的目光,从柿子滩所在的清水河流域投向吕梁山南部的黄河高岸、乡宁县的鄂河、大宁县的昕水河和永和县的芝河流域,并开始把对吉县人祖山女娲文化的研究与田野考古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

经过10多年时间的田野调查,在以人祖山为中心的这一区域,我们先后共发现旧石器地点70余处,包括黄河高岸的社库窑、乡宁西交口的东岸梁、吉县柏山寺乡的上山,以及古称风山的人祖山主峰南北的文城河和石猪河。对这些海拔1000米以上众多石器地点的地层、标本及其分布进行综合观察思考后,我们觉得这些小型化石器和复合工具在山地出现,与18000年前那次冰期和盛冰期之后的全球性灾变有关;与人类告别近缘相婚、开创两合婚(即族外婚)制度有关;与那些古老的民谣、神话传说有关。我们认为,那次毁灭性的灾难,使远古先民们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斗争实践中,升华为全新的人,推动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正如王益人先生所说:“大约在公元前12000-8000年间,人类曾遭受了一次全球性的‘史前大洪水’,北大西洋巨大冰盖的融化曾使海平面大幅上升,全球性的‘海侵’,使大片陆地消失……这次毁灭性大灾难给人类造成的伤害、对人类心灵的撞击是非常深刻的。同时,这场大灾难加快了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步伐。”

1984年,阎金铸作为吉县文物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由副县长原法宪带领的人祖山资源考查队进入人祖山,攀上海拔1742.4米的人祖山主峰。在人祖庙内,我们发现娲皇宫中女娲神像下的盗洞中有一些破裂的小木箱残片,地上有一块黄绫子,一些发红黄色的骨骸散乱在盗土中,经拣收,约有20多块,可辩认是人的头骨、指骨、脊椎骨、肋骨等。经过拼对的木箱,长约30厘米、高宽各约25厘米;箱上的墨书文字为:“大明正德十五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

按副县长原法宪的要求,阎金铸把拼好的木箱放进盗洞,铺上黄绫子,再把散在土中的骨骸拣起、包好放入木箱作了掩埋。当地文城、造化坪有的乡民也见过这个木箱和骨骸。

当时,由于国家还没有实施中华民族探源工程,同时,受认知所限,我们一直没有将这些遗骨与人祖女娲联系起来看待。

2009年,阎金铸读了王增永先生写的《华夏文化源流考》中“女娲神话考释”一节之后,经反复研读从木箱上记下来的“皇帝遗骨先人流下”的文字,一连串的问题从脑海里泛出:中国古代皇帝都是最为隆重的土葬,哪朝皇帝的遗骨会埋在这荒山野岭之上?若是某朝某代皇帝遗骨,为什么会埋在娲皇塑像之下?若是封建时代某某皇帝遗骨,只能是皇帝的后人留下,又为什么是“先人流下”?先人怎么能够留下皇帝遗骨?先人是谁?这位皇帝又是谁?这遗骨,会不会就是娲皇(女娲)的遗骨?据神话专家、北师大教授王增永先生的观点,我们认识到,这遗骨正是“女娲”名号的由来;是女娲为了部族整体旺盛生命力的永存、发展而献身过程的见证。

王增永先生对“女娲”名讳的考论是:“女娲”一词之“女”表示性别;“娲”字从“女”、从“咼” (音wāi;guǎ)。 “咼”字的含义是“女娲”名称的核心。《说文》:“咼,口戾不正也,从口, 冎声”。《说文》:“冎(guǎ、古同“剐”),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可知“冎”是一个被剐掉肉的人的骨架,是个象形字。而“口戾不正也” 的“口”指的就是女性的阴户,即生殖器。“冎”是“咼”的字根;冎、咼、娲三字在形体上明显地表现出递进关系。因此,从字形分析,“咼”代表的就是一个形体正面站立、双腿稍微叉开,故意显露阴户的女祖神形象,是生殖崇拜的反映。我们认为,这恰恰就是对柿子滩女娲岩画的描摹。柿子滩女娲岩画中那两条用线条表现的大腿,可能就是与“圣餐”相类的古代“祚胤”之制的起源;也是解开《天问》:“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之谜的钥匙。

上古先民为什么要把这位氏族部落首领女娲的肉剔下来埋在地里或分而食之呢?

王增永先生指出:“女娲被杀是为了农业丰收,子孙的繁盛。”

母系社会所处的时代是人类蒙昧的幼年时期。其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处在更新世最后一次的冰期和冰后期。气候的恶化,生存资源的缺乏,严酷的生存环境,迫使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式的丛林法则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必须选择。女娲作为氏族中非凡的女性首领,是决定氏族命运和生死存亡的关键人物。在氏族子民眼里,她对子孙的繁盛和农业的丰收至关重要。在知母不知父、灾变和近亲间的繁生使人口数量和智商下降的时代,建立族外婚姻制度以提高人口智商、增加人口的生产和食物的生产是关乎氏族存亡、高于一切的的大事。氏族必须保持其领袖具有超常的、神奇的、神秘的、神圣而又旺盛的精力。因为领袖旺盛精力是全体成员素质、数量和食物来源的保障,也是人们的企盼和实现社会发展的保障。

氏族首领女娲对氏族部落的“权力”(作用)和责任是完全一致的。她对部落进行的“统治”(领导)不是依靠暴力,也不会玩弄权术,而是凭借着救民于水火的职责和贡献。所以,其地位固然崇高而又神圣,但所承担的责任也极大极重。她的命运、她的生死、她的健康状况,影响着全族每个人和领地中的一切。于是,氏族便以一整套的“禁忌”加之于这位重要人物的身上。

所谓的“禁忌”,指的是在那巫术笼罩下的史前世界,原始人为了首领人物的灵魂不受各种影响,便制定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以保证其平安。“禁忌”的目的是用来保卫她的灵魂的。因为原始人认为万物皆有灵。灵魂能短时间地出走,也可能永远离开躯体。睡觉是灵魂暂时离开躯体,死亡是灵魂永远消失。灵魂还可以移居到另一个躯体内,寄附在其他人、动植物,甚至微生物体内。所以,每任氏族首领女娲,在其初露虚弱迹象的时候,就必须依制度去死,而由新的年富力强的人代替她。这就是让她将灵魂及时迁至继承者的躯体之中,永保首领旺盛的精力和氏族的平安。其替换的方式就是王增永先生指出的“剐”。“女娲被杀之后,肉被埋掉,血被撒掉,而骨架则是被当作神物供奉起来,接受世人的祭祀朝拜。骨架是女祖先的象征物。”因为原始人相信“她的鲜血,体液可以‘诱发’降水,促进丰收;其次,她的生殖系统让新的首领和氏族中的女性成员食用后,可以增强其生育力。肉被埋掉,血被撒掉,肉被分食,便会把她超常的精力传给食其肉的人们;传给大地。故而她的被杀是一种神圣的残杀,被杀是为神献身,杀人是为民祭神,整个活动都是在神圣的气氛中完成的。”所以“女娲是一个因祭神而献身的女祖先。”

此说并非子虚乌有。因为“中国存在过杀母祭神的习俗”(《华夏文化源流考》第72—83页)。对此,闻一多、孙作云、萧兵等先生都有过论述。这一现象在我国似乎可以追溯到距今50万年前,而延续到奴隶社会。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极为野蛮、可怕的行为,但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却是十分自然的事。《天问》:“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文选·思玄赋》:“汤蠲体以祷祈兮,蒙庬禠以拯民”,所说的都是与首领献身有关的例证。

远古时期一代代口口相传的女娲神话传说,在文献《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汉书》、《风俗通》、《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等古籍中都有描述的女娲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久以前的今人难以理解的世界;女娲们辉煌而灿烂、悲壮而神圣的被杀场面让我们震惊。令人遗憾的是,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并没有寻觅到女娲献身的一丁点儿圣迹。

1984年人祖山巅女娲神像下遗骨的发现,终于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代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个个酋长,为了氏族繁衍壮大,甘愿通过作为“祚肉”(圣餐)把自已的神力传给新的族长,传给每一个部落族人,使部族永远旺盛而献出生命的震惊一幕。

一代代的女娲们,在部落遇到了危及存亡的天灾人祸时,便自献其身以飨天人。这就是“补天”!她们是太阳般的英雄。其崇高而至洁至圣的精神都蕴含在她们留下的这些灵骨中。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们对吉县人祖山巅的“娲皇遗骨”尊崇不减,每年都要登山朝拜祭祀的原因所在。

据我们所知,目前在全国诸多祭祀女娲的地方,女娲神像下发现遗骨的现象仅吉县人祖山一例。

对此,有人担心:这是不是女娲的遗骨?我们曾不只一次地说过:女娲和伏羲是一个时代,是一个氏族的名号,也是一代代氏族首领的名号。女娲所处的母系社会和伏羲所处的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的时代,前者以数万年计,后者以数千年计。仅就屈原《天问》“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观之,部落女性首领被杀,尸分境地的习俗,从女娲起,一直到4000多年前的夏启时代都还存在。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埋在女娲神像下的遗骨不是人祖山中造化坪、水獭坪旧石器晚期女性首领的遗骨,就是人祖山脚下王家垣同乐村的西坪仰韶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女性首领的遗骨。

明人墨书题记中所说的“金山寺”,可能是后人把“寺”当“祠”之误。“金山”当与山中葬着祖骨有关。理由是:其一,仰韶时代和历代盛放尸骨的瓮棺,称“金罂”、“金塔”、“金缸”;其二,二次葬俗中人们把洗骨称“捡骸贮金”;其三,人祖山所在地吉县流行的“人死巑山葬,大过三周年”的葬俗当与南方的二次葬、洗骨葬类同。其四,我们在人祖山发现,山中的悬崖崖龛中有相当数量的尸骨。我们大胆揣度:从“巑”本义(尖尖的高山)看,“巑山”是否与“归元”、“归山”有关?其应与天葬、风葬,树葬一样,包含着对祖骨崇拜的意蕴。这应是解开人祖山又名金山,即“埋葬女娲遗骨之山”的佐证。

综上所述:人祖山(一名风山,又名空同山)是距今18000年前地球上最后那次盛冰期全球性的灾变中,女娲领导的氏族部落走上我国北方海拔1000米以上的第二台地的一处避难地。她们在这里首制婚礼,繁衍人类,育化万物,补天治水,与灾变抗争,为部族献身。她们的烈烈功绩是全球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人祖山山巅,女娲神像下的遗骨是更具象征性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我们研究发掘女娲当年面对灾变的生活情景和首创文明的实践,就是弘场人祖女娲的献身精神,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探源工程,更具有世界层面上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阎金铸——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乡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吉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文物部部长

阎雅梅——女,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亿点网)
  •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