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文化 > 正文

辛丑居校过春节

发布时间:2021-02-08 11:51  |  来源:亿点网  |  作者:赵望进
60年前的1961年,正是农历辛丑年,也就是牛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于极度困难的年代,即“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1963年)。最突出的是粮食问题,特别在农村,不少地方的农民口粮极度不足,有些地方的农民几乎挣扎在死亡线上。
我是1960年9月考入山西师范学院(1962年改为山西大学)的。入学半年后寒假即将到来,同学们都盼着回家过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寒刚过,太原火车站售票处的同志便在学校主楼前摆开桌子,预售各趟车票。除本市的同学外,几乎每个人都提前购到了价格折半的学生票。可是,距放假还有六七天,学校突然宣布,接上级通知,今年大学生一律不放寒假,全部就地在学校过年。紧接着,火车站售票处的同志又来到学校,为每个同学办理了退票手续。按当时规定,寒假期为20天。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到正月十五之后。这20天怎么过?学校作了周密的安排。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件事仍然记忆犹新。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味最浓的是一动一静。一动就是放鞭炮,以驱邪气;一静就是贴春联,以纳吉祥。不论是小年接灶君,还是大年祭祖宗,这一动一静都必不可少。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有钱没钱,贴对联过年。我们班70多人,是人数较多的大班,宿舍在学校大门南侧的拐角楼里。我作为班长,必须对春节作出较好的安排。除夕那天,我亲自写了春联贴在宿舍楼的大门上,同时还贴出了以春节为主题的壁报。我们是中文系,办一张壁报,既是文科的门面,更是同学们发表小诗小文的一个阵地。我们班的壁报取名“积步”,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意,入学后1960年国庆节创刊,1961年元旦出了第二期。原本春节假期是不出的,可大家在学校里过春节,必须加出一期。于是我们几位壁报小组的同学就加班加点赶出了第三期——春节专号。壁报贴在宿舍门口左侧的墙壁上,与对联互相映衬,相辅相成,呈现出浓浓的年味。晚上班里出资买来鞭炮,500头的小鞭接连3串,从二楼一直延伸到一楼,噼噼啪啪放起来,格外的热闹。
学生全部居校过春节,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校方与系里都全力以赴,采取措施,设法让师生过一个祥和安定之年。
民以食为天。春节最首要的内容是“吃”,吃饺子、吃肉食、吃花馍、吃零食,杀猪宰羊,改善生活。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宁穷一年,不穷一节”“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这一节就是说的春节。特别在农村“秋收冬藏”,一年收获画上了句号,春节过后将迎来新一年的曙光,春满人间,万象更新,又以勤劳去耕云播雨,争取新的收获。春节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吃”当然是重中之重了。上世纪60年代,全国实行粮食供应。我们大学生是幸运的。男生每月32斤,女生每月28斤。常年主食是玉米面窝窝、高粱面糊糊,每月只有3斤白面,加上白菜、野菜,还是可以吃饱的。这年春节,学校给每个同学发了3天的“特殊饭票”。大年初一可以吃上饺子(班干部到炊事班帮厨包的)。而后3天生活改善,每顿饭可以吃一个白面馒头。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天堂生活了。
正月初一吃了饺子后,由各科代表领路,班干部一块去任课老师家拜年,向老师祝福。平素只有课代表去老师家联络有关事项,其他同学是很少去老师家的。
“玩”是春节休息的重要形式。在农村,再严的婆婆,过春节也得给媳妇“放假”几天。20天寒假该怎么过?学校安排了两大活动,一是看电影,二是跳交谊舞。地点在两个餐厅里。每周三和周日晚放电影,全部免费,只要自带凳子前去,就可一饱眼福。当时只有黑白片,每场都有新鲜片子,是学校电影队从电影公司租的,与许多单位“跑片”,往往因片子未及时到而停机。尽管这样,人们还是有秩序的耐心等待。这是假期主要的文化生活,不仅老师和同学看,家属和小孩甚至校周围村的居民也可以进场。在文化娱乐中,引人入胜的还有一项,就是跳交谊舞。在大学,有人提出“扫舞盲”,城市来的同学还可以,农村来的同学就感到害羞,认为男的女的抱在一块有伤大雅。“扫舞盲”要求班干部带头,提倡大家踊跃参加。我们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家抱着“看热闹”的心理站在了舞场周围。开始,有的女同学还“捂脸”,笑得东倒西歪,慢慢地被簇拥上场试试。这一试,试得不少农村同学也入了迷。当时就有句顺口溜:“旁边站,试试看,连轴转,不吃饭。”这个顺口溜来自实践,实实在在,毫无夸张,确实不少同学经过了这“四部曲”,每每泡在舞场上通宵达旦,尽管肚子饿得叽里咕噜响,也要跟着节奏一圈又一圈地跳。舞会原来每周安排3次,在大家的要求下,增加到5次,且一跳就是一夜,白天再补着睡觉。
晚上活动很多,白天干什么?家在太原市的同学大都回家了。外地的同学基本都来自农村,家里经济普遍拮据。每月伙食费9元,由国家供给,但助学金很少,且只有少数同学可以享受,大多数同学零用钱难有着落。一天,有位晋中籍的同学发现了“商机”,去北营火车站当装卸工。他带领着十几位同学到达北营站货场,大件拉小件扛,与工人一起干活,一天挣得两块钱。可是,苦力太大,难以适应,有几位同学支撑不下去了,只有五六位体力大的同学坚持每周去两三次。我有写字的特长,教材科的老师不断找我刻印讲义。那时大学没有统一的教材,由任课的教授或讲师编写,而后油印出来发给同学。教材种类很多,有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每每到教材科分领任务时,我分到的总是文科的。一次有位同学拿到要刻的几何教材,他对绘制几何图发起愁来,恳求与我交换内容。在我看来,几何图占的空间较大,只要把两点连一线,巧用三角板,就可以很快绘出来。我与他交换后效率竟提高一倍,两个小时即可完成一张的任务,每张计价4角钱,每天轻轻松松完成两三张刻板任务,可以拿到一块多钱。
校图书馆全天开放,但一座难求,有事业心的同学白天大部分时间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抄警句、写文章,荡漾在知识的海洋中。虽然常常饿得心里发慌,但许多课外知识都是这时积累的。只要学进去,精神食粮也会起到御寒耐饥的作用。
今年春节,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和政府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攻克“疫”难,其中原地过年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与60年前的牛年多么地相似。愿大家原地过年,尽享新春之乐!

作者简介:赵望进,1940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曾在太原、北京、南京、上海、厦门、汕头等地举办个人书展,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先后出访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并作书法交流。出版有《赵望进书法艺术》《新编五体五联》《隶书蒙学千字铭》《草书千字文》《篆书长恨歌》《冠军礼赞》《龙之韵》《中国现代名家书法集·赵望进》等。主编有《山西省志·楹联志》等,曾获第二届中国楹联梁章钜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culture/2021/02/664.html
上一篇:记忆中的年味
下一篇:河津印记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同学情
老同学王钢印因事自晋来京,我正好也在京,京中老同学吴献斌约我俩去游清东陵,并打电话问天津杨巨平同学归国否,听说回来了,就决定从遵化去看他。车一上路,我不知怎么就想起... 文化 2022-01-02 21:56:01
家乡腊月的味道
桌上的日历像风吹似的呼呼呼365页就掀到头。这不又进入腊月,每当此刻,我就想起家乡腊月的味道。我的家乡在山西的最南边,西傍黄河古称河东。是舜帝、禹王的故里;忠、勇、仁、... 文化 2022-01-02 20:13:47
又见忻州古城
2021年12月11日,大雪节气后的第四天。上午10时,我随太原中学教师忻州古城文化考察团来到忻州古城文化考察。这个季节的北方城市—忻州,已经是挺冷了,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全然不... 文化 2022-01-01 21:20:28
好好过端午
今天端午。夏雨洗过的傍晚,粽叶分外香,香在鼻尖,甜在舌尖。端午不游山不玩水,再不多吃几个粽子,就是辜负了节日的美意!每逢端午祭屈原,总有几分悲壮凄美,两千多年依然丝... 文化 2021-06-14 21:07:16
史记 袁隆平列传
袁公隆平者,九江柴桑人也,庚午(1930)年生北平。当隆平之生也,国家扰攘,四海不宁,其明年,日寇拔奉天,旋陷三省,兵锋直指燕蓟。隆平因从父母南渡,过黄淮,穿长江,憩于江... 文化 2021-05-25 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