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文化 > 正文

独具特色的人祖文化

发布时间:2019-06-20 20:31  |  来源:亿点网  |  作者:冯彦山

“人祖文化”名不见于经典文献和众多辞书中的全新词语及概念。它也是由吉县本土的文化学者们首创、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的文化产品。

“人祖”谓谁?“人祖文化”有何内容?“人祖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如何?本文拟对此作一介绍。

 

神奇神秘神圣的人祖山
 

人祖山位于黄河壶口瀑布之东,吉县县城之北,又名孔山、风山。据学者考证,也可称为“崆峒”、“昆仑”。现为山西省级自然保护区。

人祖山是一座大美之山。它面积辽阔,达1.64万公顷,仅人祖山景区之面积即达203平方公里。山势起伏连绵,一望无际,主峰海拔1742.4米,森林覆盖率达91.4%。山中景色四季多变:春天山花烂漫,夏日苍翠欲滴,秋来层林尽染,冬至玉树琼枝。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植物有94科、230属、400余种;动物有19目、52科、132种,其中褐马鸡、原麝、金钱豹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17种之多。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森林空气、幽静的生活环境,使人祖山具备了观光、休闲、养生的天然条件。

人祖山又是一座人文之山。它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的宜居环境,自万年之前至今,人祖山中的人类活动从未断绝。他们在这里生存,繁衍,战天斗地,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化,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存。山中历代庙宇多达数百座,只因历史久远,时光消磨,完整存世者为数较少。其名最负盛名的人祖山主峰之上的人祖庙及其周边的戏台庙、高庙、孔山寺等,还在依稀展示着人祖崇拜、儒释道三教及其他民间信仰的昔日辉煌。

人祖山还是一座抗战名山。1938年,为掩护闫锡山率领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及山西省政府官员、社会团体、学校师生西渡黄河,国军(晋绥军)66师206旅431团与日军步骑炮联队5000精锐,于人祖山激战两昼夜,以牺牲127名官兵之代价,毙敌500余人,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就是著名的人祖山阻击战。1940年,闫锡山渡河东来,长驻克难坡,人祖山又成为卫护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之天然屏障。故此,山中遗留有大量碉堡、工事、交通壕,这在全国亦属少见。人祖山因“人祖山阻击战”而受到世人敬仰。

综上所述,人祖山是“风光文化”、“人祖文化”、“抗战文化”“三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载体和保留地,称其为“大美之山”“人文之山”,实至名归。

 

人祖山的人祖故事
 

人祖山是全国唯一以“人祖”命名的大山,至迟于宋代便有此称谓,可见人祖山与人祖的密切关系。

“人祖”指女娲和伏羲。典籍记载、民间传说时有不同,但共识是,他们本为兄妹,其母为华胥。

忽一日,天下大水弥漫,人类几乎灭绝,只留下女娲伏羲兄妹二人。他们奉天命而合婚,以繁衍人类。但他们认为,兄妹成婚,不合伦理,于是采用三种方法测问天意:

其一曰“隔沟滚磨”。兄妹各持一石磨扇(女娲持上扇,伏羲持上扇),分别从两个山头滚向沟底,若能合在一处,便可结婚。

其二曰“隔崖合烟”。兄妹在一个山崖两端,各生一堆篝火,若烟气能在空中合为一体,便可结婚。

其三曰“隔梁穿针”。兄妹各站于一个山梁两侧,女娲持针,伏羲持线,同时向空中抛出,若针线能穿在一起,便可结婚。

他们的三个测验均获成功,只好顺从天意,选择了一个山洞,结为夫妻。至今,结婚之房仍称“洞房”,其源盖出于此。

人祖山中,一直有“滚磨沟”“穿针梁”“合烟崖”“洞房谷(沟)”之地名,与以上传说相对应。

传说中,女娲用黄土造人,人祖山的造化坪,便是她造人之地及得名由来。大概因为自然生育周期长,近亲结婚所生后代身体不强,故不能满足繁衍壮大人类的需求,于是女娲便“抟黄土作人”“甩泥绳造人”。具体做法是:先用和好的黄泥,捏造出男女人等,吹口气,让他们有了生命;因捏造费时费工,又用一长绳,于稀泥池中蘸上泥水,向空甩出,落地泥星,尽皆成人。这与《风俗通》的记述是吻合的:“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为其中男女指定婚姻,此即为“始置婚姻”;女娲既为媒人,于是便有“高禖”(媒神)的称号。因为大量人口参加增殖活动,人类又重新复兴。

需要说明的是,人祖山的人祖问婚故事,有别于典籍记载和他处传说。一是多出了一个“隔梁穿针”(见前)。

二是,关于洪水之起因,人祖山区域流传着一种说法:天帝惩罚人类。大意为:上天眷顾人类,为免其辛苦,赐一铜锣给人,敲击铜锣,并口念“草死苗生”,大地便只长庄稼,不生杂草,故而收获丰稔,但同时产生了暴殄天物的现象。天帝派人下界微服私访,见懒人躺在树荫之下,以脚踢锣;又见一妇人用烙好的大饼为孩子揩腚。天帝闻报大怒,连降七七四十九日大雨,故致洪水泛滥,淹灭人类,仅留女娲伏羲兄妹三人,使人类不绝。意在让人类重吃二遍之苦,重受二茬罪,懂得珍惜粮食等生活资料。这与突兀地说“洪水齐天”,显得合情合理,也使人祖故事更加完整。

其他如女娲“炼石补天”、“斩鳌立极”故事,在人祖山也有相应的表现。

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塌地陷,女娲烧五彩石以补天之缺口。人祖庙娲皇宫前的娲石,又名“补天台”。

由于天空塌落,女娲斩掉大鳌四腿,作为东西南北四柱,把天幕又重新支撑起来。人祖庙的巨碑之下的龟跌便缺少四足;福寿岩下的天然巨鳌石景,也只有头部从山体中伸出,却不见其腿。

这些景观,都是女娲功绩的曲折反映。

 

走下神坛的女娲伏羲
 

以往,女娲、伏羲均以神话人物而名世,但是,吉县境内,人祖山南麓的柿子滩2.5--1万年的古人类遗址,以及人祖山中水獭坪、造化坪的同期遗址却颠覆了这一认识。

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细石器、新石器和发现的娲羲岩画岩刻、人祖庙娲皇内出土的距今6280年被明代人标记为“皇帝遗骨”的古人骨殖,使不少研究者得出结论:人祖女娲伏羲是人不是神。他们的部落确曾于万年之前,在人祖山区域生活。

“洪水齐天”的科学解释是,在暖冰期,第四纪冰川消融,致海平面大幅上升,人类在遭受重创后,被迫迁往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地。人祖部族应是此时幸存的人类。

兄妹合婚的真正历史,实是女娲、伏羲两个部族的远缘杂交。有专家考证,伏羲部族最早生活在黑龙江流域,为躲避冰期高寒,逐渐向内陆迁徙。这个部族以鸟为图腾,且崇拜太阳。当其中一支流徙至人祖山区域时,与势力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女娲风姓部族展开了争斗,而后融合为一体。这体现在伏羲岩刻中那幅“蛇鸟交合图”上。蛇鸟纠缠一处,生动地体现了两个部族从斗争到融合的过程,也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龙凤呈祥”图。由于远道而来的伏羲部族归顺了女娲部族,类似今日之“入赘”,“倒插门”,故改姓女娲之风姓,故《帝王世纪》曰:“女娲氏,风姓”“庖牺氏,风姓也”。后世便讹传为“兄妹合婚”。女娲伏羲两个部族的联姻实现了族内婚向族外婚的转变,为后代成婚建立了标准,故有人祖“始置婚姻”之说。

族外婚是女娲伏羲部族的子孙体格和思维水平得以突飞猛进,人口增殖速度加快,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双丰收,从而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大门。

在此,顺便讲一下“风”姓之来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曰:“河水南经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这段话说明,因为有“众风之门”,即如轮之穴(俗谓之风洞),因此山名风山。女娲部族居于风山,故以山名作姓,为风姓。姓氏学者公认,风姓乃中华第一姓,由风姓为宗,开枝散叶,产生出了后世的庞大姓氏群。所以人祖山亦为中华姓氏之根。

经学者多年,特别是近几年,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力研究推动,人祖文化的内涵逐渐清晰丰富,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1、人祖开创了中华婚育文明。

原始人类实行族内乱婚,凡男与女皆可交媾,因此导致后代逐渐退化,人口少数量不足,严重影响了生存与发展。女娲抟土造人故事,已显示原始人类希望不经近亲交合而生育子女的愿望和对族外婚的渴望。一旦女娲伏羲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部族结合、人口迅速增加、生存状态改善之后,无血缘婚姻便成为规则而延续至今。可见人祖在婚姻制度上的开先作用。

2、人祖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

早期人类以采集为生,后又学会了渔猎,再后又学会了畜养(牧)及农耕。这一切,在典籍记载中都归功于人祖。《易系辞下》: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而柿子滩,人祖山发现的石器,如石磨盘、石磨棒等,为其开始原始耕作提供了依据。

3、人祖开启了中华历法八卦文明。

由于原始农耕的产生,需要厘定四时,依季节而播种、收获,这就需要历法。历法的获得离不开观测天象。女娲岩画中,女娲头顶七点,脚下六点,已被确定为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再加,人祖山的区位正处于河洛文化诞生地的最中央,最利于观天测斗,因此完全可证,人祖在人祖山制定了最早的不成文历法。在观天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八卦,诚如《易系辞下》所言: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八卦不仅与历法相关相通,而且其中蕴含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等原始哲学思想,使之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生命力至今旺盛不衰。

4、人祖开启了中华祭祀文明。

女娲伏羲时代,人类并无科学概念,认为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皆由冥冥之中的神灵或祖先之灵所左右。所以敬天崇祖观念十分浓厚,把对天对祖的祭祀视为大事,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样。前代女娲的神像(岩画)除了记功之作用,便是用于祭祀。“不知始建于何年何月”的人祖庙、娲皇宫内的“皇帝遗骨”都是祭祀对象,故而专家认定,“人祖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祭祀女娲伏羲的场所遗址”对人祖的祭祀甚至涉及域外,娲石题刻便有宋代“元丰八年……西夏王……奉缶”于人祖庙祭祀的记载。中国的祭祀活动在2.5--1万年前便由人祖在人祖山启动,这是可以确定的事实。

5、人祖开启了中华饮食文明

采集、渔猎及农事、畜养,使古人类获得了足够食材;人祖又学会了保存和制造火种。《绎史》载:“伏羲神于伯牛,钻木取火。”这便为人类改生食为熟食准备了条件。《汉书·律历志》:“帝太昊(伏羲)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也,故天下号曰庖牺氏”。唐司马员《补三皇本纪》;伏羲“取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氏”。饮食的改善,不仅强健了人类的体魄,而且极大提升了人类的智力。由此可知,伏羲又称“庖牺”与饮食有关,他理所当然是中国最早的饮食文化的开创者,当之无愧的“食神”。

此外,柿子滩的岩画和出土的蚌类饰物,以及古书记载的“伏羲作琴作瑟”“女娲作笙簧”,也可说明,人祖已开始了艺术活动,具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精神生活已达到相当高度。

以上便是我们队人祖文化的梳理,简言之,就是将人祖女娲、伏羲在人祖山区域的贡献、功绩作了个简要总结。有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人祖山区域,是中华文明的一方发祥地!

 

人祖文化的价值与定位
 

中国人的崇祖观念,实际上包含着诸多的文化含义:敬畏祖宗、歌功颂德、祈求庇护、继承精神等。我们对人祖功德的挖掘宣传,也离不开这些目的。人祖在创造文明、荫及子孙的过程中究竟熔铸了何种精神,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呢?换言之,人祖精神是什么呢?我们将其概括为四点:

改天换地,谋求生存的无畏精神

开拓进取,谋求发展的探索精神

安定民生,谋求和合的奉献精神

大公忘我,谋求福祉的牺牲精神

显而易见,这些精神依旧是今天提倡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在举国齐心协力奔小康,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时刻,人祖所创立的各种精神,便是十三亿国人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这就是“人祖精神”、“人祖文化”的价值所在。当然,作为万年前的晚期智人,人祖在中国人类进化史上的考古价值,也举足轻重,2001年,狮子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十大考古发现之首,便是明证。

关于“人祖文化”的定位,我们的见解是:它是临汾“根祖文化”的源头,也是全国人祖崇拜的滥觞。

众所周知,临汾目前正在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其中一个便是“根祖文化”,惜乎多指洪桐大槐树“寻根祭祖”。但大槐树移民距今不过600余年,称其“根祖”自是不当,若冠以“祖根文化”尚可说通。若以尧王为“根祖”,相较于大槐树移民犹可服人;然而莫忘,尧王已定为真人,距今4200年左右,比他更早的尚有尧都区贾得乡的桃园人,距今6000年左右;翼城枣园人,距今7000年左右;再往上追溯,当然便是人祖山人(人祖),距今2.5——1万年。有人认为,距今10万年左右的襄汾“丁村人”应是根祖,此论自有道理,然而“丁村人”作为早期智人,尚与“类猿人”相近,不似晚期智人“人祖山人”更接近于,甚至无别于“现代人”。因此,作为真正的“人”(现代人)的根源,还是“人祖”最有资格。据此,临汾的“根祖文化”若为上位概念,其下位概念应包括人祖文化、枣园文化、桃园文化、尧文化、移民文化(大槐树),而“人祖文化”当居首位。

全国各地人祖崇拜多有,常分为女娲、伏羲两个分支。如河北涉县娲皇庙、河南西华娲皇庙;甘肃天水伏羲庙、河南淮阳伏羲陵(庙)等,但其崇祀依据几凭传说。唯吉县人祖崇拜对象为女娲伏羲二人,且有万年前的考古实证、六千多年的娲皇宫“皇帝遗骨”为支持,这在全国目前尚属“独自一家”;同时在时间上,各地庙、陵尚未有远于人祖山之人祖者。故此,说“人祖文化”乃华夏女娲文化、伏羲文化之源头,绝非游谈无根。

“人祖文化”是临汾“根祖文化”及全国娲羲文化的发端,这一定位尚需得到世人的了解和认可,我们的责任无非两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加大力度宣传。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culture/2019/06/558.html
上一篇: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迎来开湖季
下一篇: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观摩札记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同学情
老同学王钢印因事自晋来京,我正好也在京,京中老同学吴献斌约我俩去游清东陵,并打电话问天津杨巨平同学归国否,听说回来了,就决定从遵化去看他。车一上路,我不知怎么就想起... 文化 2022-01-02 21:56:01
家乡腊月的味道
桌上的日历像风吹似的呼呼呼365页就掀到头。这不又进入腊月,每当此刻,我就想起家乡腊月的味道。我的家乡在山西的最南边,西傍黄河古称河东。是舜帝、禹王的故里;忠、勇、仁、... 文化 2022-01-02 20:13:47
又见忻州古城
2021年12月11日,大雪节气后的第四天。上午10时,我随太原中学教师忻州古城文化考察团来到忻州古城文化考察。这个季节的北方城市—忻州,已经是挺冷了,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全然不... 文化 2022-01-01 21:20:28
好好过端午
今天端午。夏雨洗过的傍晚,粽叶分外香,香在鼻尖,甜在舌尖。端午不游山不玩水,再不多吃几个粽子,就是辜负了节日的美意!每逢端午祭屈原,总有几分悲壮凄美,两千多年依然丝... 文化 2021-06-14 21:07:16
史记 袁隆平列传
袁公隆平者,九江柴桑人也,庚午(1930)年生北平。当隆平之生也,国家扰攘,四海不宁,其明年,日寇拔奉天,旋陷三省,兵锋直指燕蓟。隆平因从父母南渡,过黄淮,穿长江,憩于江... 文化 2021-05-25 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