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等史籍记载之崆峒山全国所在多有,余则以为,崆峒之山即为吉县人祖山。人祖山又名孔山,其上有寺,名为孔山寺,当地人称为(透)窟窿寺。从语音线索寻找,古有“急言”、“缓言”之说,即快念为一字音,慢念为二字音。此种现象在方言中仍可找到实例。比如,吉县人把“摆”(bai),常常说作“不来”(bulai);把“拐”(guai),常常说作“圪歪”(gewai);把“扒”(ba)常常说作“不拉”(bula)。依此推断,崆峒(kongtong)为“缓言”,“急言”则为孔(kong)。这完全符合古代反切注音的原理。因此认为崆峒山即孔山应该有其道理。
次说“窟窿”(kulong),其实也是“缓言”,“急言”则为“孔”(kong),(透)窟窿寺即孔(山)寺,亦属可通。
由此可知“崆峒”即“孔”,即“窟窿”。“崆峒山”即“孔山”,也可以说是“窟窿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河水南经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风山”之得名,皆因其上“有穴如轮”(即窟窿、孔),经年风从中出,且风向不定(众风之门即各个方向之风交替吹来),力量无比的突出特色。“风山”即“孔山”亦即“崆峒山”,应无疑义。
依本人之见,其实“崆峒”、“窟窿”与“昆仑”也有语音上的瓜葛。在古吉州(含乡宁)方言中,韵母的前鼻音n,后鼻音ng不分,所不同者吉县人将许多后鼻音读成前鼻音,如风(feng)变成分(fen);穷(qiong)变成群(qun)。而乡宁则反之,将分(fen)变成风(feng);将群(qun)变成穷(qiong)。因而致使此三词之读音极为相近。而史载,乡宁云丘山亦称“昆仑山”(北山),那么位置更在云丘之北,且有“窟窿”的人祖山(风山)从语音推论,更有资格称为“昆仑”了。
附带再说:“圐圙”(kuluan)。字典释义云:来自蒙语,意为圈羊的圆形栅栏,又作“库伦”。吉县人口中将“圐圙”读作guluan,即圆圈,与kuluan之别,仅在第一字声母不同,即g、k发音部位相同,因g为不送气音(发音时气流弱)k为送气音(发音时气流强),而致音色各异。在晋方言中,此两种音常有混用。故依照“缓言”之说,guluan亦可读为kuluan;若“急言”,前者即读guan,后者则kuan;如混读,guan又可读为kuan。又依古音尖团理论(g、k、h、z、c、s为尖音,j、q、x为团音)尖音后多变为团音:g、z—j;k、c—q;h、s—x。故kuan变成了quan,即“圈”的读音。至此,“圐圙”(库伦)也即“圆圈”,一目了然。余所想表达的意思是:崆峒——窟窿——孔——昆仑——圈,恐有词源上的血缘关系。若要硬求不同之处,“如轮”者若竖起来,便是“窟窿”(孔、穴)等状,若平置于地,则是圆圈,或圈状的浅坑之类(吉县人所说的“在地上掏个窟窿”,是指“在地上挖个浅坑”)。要之,崆峒即昆仑,即风山,即人祖山。
仅具陋见,望知者指点。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