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钩沉 > 正文

肴味适于口的铁器饮食器具

发布时间:2022-02-12 22:00  |  来源:亿点网  |  作者:李拉弟

在过去几十年里,日常生活中,厨房里最常见的就是铁锅,品种似乎不可枚举,大致可分为三类:生铁、熟铁、不锈钢。生铁有举行大型聚会的铊锅、有片锅、有铞儿、有几埘米锅、鏊子等;熟铁有炒瓢、炒锅等;不锈钢有桶、炒瓢、炒锅、蒸锅等。每种锅都各具有自己的特性,譬如生铁锅的炖菜,从口感和味道是熟铁和不锈钢锅所不能比拟的。相对于大户人家拥有的铜锅、皮锅,铁锅可以深入到每一户人家。就因为铁器,笨重、容易生锈掉渣、占地方,有些时候还觉得难登大雅之堂,近些年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就不断改进烹饪用具。

1.jpg

从人类进化发展史上看,推动社会进步主要就是看各个阶段对金属器的利用——使用青铜就比石头、骨制器物先进,铁则要比青铜先进,直到当下的锂、钛等先进金属的应用。青铜器是铜和锡以适量配比熔炼而成的合金,除用于祭祀、日用品以外,还被用于制造工具、兵器、礼器等等。砂器罐罐是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为人类饮食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虽说保存时间长,但易破碎。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而存在,有些器皿是用于日常生活的,并作为随葬品一同埋入地下,这也从客观上对青铜器起到了保护作用。铁器虽是以强硬的面孔出现的,终因生锈掉渣、占地方,难登大雅之堂。古代把铁称为"恶金",就是不好的东西,而把铜称为"美金",古代时,皇帝赏给大臣多少多少金,其实就是铜。铁器因其易腐蚀、不便保管、但也有吹毛利刃、斩金截玉的价值。

砂锅罐罐、镬鼎火碗、铊锅铞儿三个时代各领风骚的烹饪器具,反映出不同时代烹饪发展的历史和烹饪技法;此时一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晋”字的三种不同写法,甲骨文、篆书、隶书。民以食为天,人类认识环境和命名地名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当时裹腹有很大关系,甲骨文的写法完全就是人类茹毛饮血的写真,篆书的写法是新时期人类认识、种植、收获植物类食物的里程碑,隶书是私有制产生后,部落相争,保护劳动果实和利益的写照。此时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我故弄玄虚,三晋饮食文化发展深深契合人类进化发展史。

2.jpg

图二

据资料介绍,人们对铁的认识源于天上掉下的陨石,商代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墓中,已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和上世纪大家用的夹钢刀非常相似。西周时期亦有陨铁作刃的兵器,但陨铁制品是天体陨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成因完全不同。考古发掘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期,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已占据主要地位。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广阔,器类、数量都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由此看来,铁锅比砂锅罐罐、镬鼎火碗要晚许多。

3.jpg

图三

从书籍中可以看到,隋唐时期铁器和铁器工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了新的面貌和时代特色。就考古发现的铁器来说,根据其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土作农耕具、手工工具、度量衡器、兵器武备、车马机具、日用器具、宗教艺术品、丧葬用品、工程铸件、杂用器具等,其中日常用具包括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器具,种类繁多,包括炊煮餐饮用的釜、锅、鍑、铛等炊具。

考古发现的铁炊煮用具,最为常见的是釜、鍑、鐎斗,以及双耳罐、铛等。釜主要有两种(图二,5、6):一种是敞口圜底釜,另一种是圜底带鋬釜。鍑,均为三足鍑,但形态各异。第一种是侈口、双耳、平底(图二,1);第二种是敞口、双耳、圜底(图二,2);第三种是敞口、无耳、圜底(二,4);第四种是敛口、无耳、平底(图二,3)。

4.jpg

图四

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鏊子,是一种带柄的浅腹平底锅,作为隋唐时期新出现的一种炊具,是从汉代的鐎斗演化而来的。鐎斗是从汉代承袭下来的一种军用炊具,但形制有所变化,各地多有发现,常见有两种。一种是带流鐎斗,口沿一侧有一短流(图三,1);另一种是无流鐎斗(图三,2)。铁鐎斗在西安隋李静训墓等地也有发现。餐饮用具发现有长柄勺(图二,7)、匕(图四,4)等,在偃师杏园唐墓均有发现。

上述炊煮餐饮用具之外,隋唐洛阳城遗址出土的双耳罐、三门峡庙底沟唐墓出土的带流钵(图二,9),应当都属于炊煮餐饮用具。

插一段题外话,据文献记载,用铁铸造大型佛像始于隋代,并且最早兴起于今太原一带。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河东道晋阳僧澄空发愿在汾西(今山西汾西县)铸造高达七十尺(合今20余米)的巨型铁佛像,积七十年之功而铸成,“铁像庄严端妙,毫发皆备”。太原交城石壁寺原有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铁铸弥勒佛像。临汾大云寺(俗称“铁佛寺”)中的唐代铁佛头,高约6、直径5米,重达10吨。大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佛头眉目端庄,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铸铁佛像实物。太原开化寺唐代铁佛像,2尊,均为生铁铸成,中空,形体高大,铸造精细。一尊为坐佛,另一尊为迦叶弟子像。这两尊佛像的铸造年代,大致在初唐的高宗末年至武周时期(680~704年)。这是迄今保存最为完好、年代最早的铁佛像。永济县蒲津渡的铁牛、铁人和铁柱等,晋祠庙里的铁人,表明铁器铸件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民间人们保存、使用的鉈锅、片锅、几埘米锅等似乎可以看出与铁佛铸造的工艺差多了,但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炊具神器。

此时更不难理解,唐代诗人杜甫诗词里的那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东西文物趣谈》一书也记载道:“我们历史上最早负有盛名的剪刀是古称并州所出产的。并州剪刀在(距今1700年)西晋就已出名了,唐朝时,连杨贵妃也喜爱使用并州快剪,就更是它的大名风靡全国了。”并州剪出名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质量过关,更重要的是煤炭。

现代科学证明:煤炭推动了工业革命,为工厂和铁路提供电力,为照明提供了煤气,可以加工成冶炼钢铁的还原剂,同时还可以作为药物、染料和其他化学物质的原材料组成部分,世界上大部分的电力生产来源于煤炭。比其他任何物质,煤炭这种特殊的岩石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个人觉得古人如何夹陨铁,如何炼铁还不是太清楚的时候,大家可以猜测,或查阅资料后,可以有所了解,但是须有一个决定性的元素——煤炭!古人对煤炭的理解,煤就是今天的煤炭,而炭是木头烧制的炭。融化铁煤炭是什么可以担当,不言而喻。煤都之乡的三晋有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

从事几十年烹饪行业,经见了这一段时期烹饪用锅的变化,总结了一些经验,还是觉得铸铁锅是适合做饭炒菜的铁锅,虽然比较厚,比较重。但这种锅受热均匀,不糊锅,六十年代最时髦的銱儿,焖米饭的几埘米锅,煎菜用的鉈锅,炸制用的片锅,甚至摊面饼用的鏊子,味道纯正、清香,真是最适合炒中国菜的锅了。 据史书记载,从并州走出的女皇帝武则天最喜欢吃用这种铁锅炒的菜了,拿武则天的话说,就是“肴味适于口”。当时皇宫里最贵重的铸铁器皿只有两个,一个是摆放在院子中间防火用的大铁缸,一个是御膳房里做饭炒菜用的大铁锅。现在似乎有点怀古,在乡村、大食堂依然保存、使用这种铸造的大铁锅,那种大个的铸铁锅直径能达到两米左右,炒菜用的铲子是木把大铁锹。 

熟铁锅是制铁工艺进步的产物,譬如现在大家使用的炒瓢、炒锅。据史料记载他们大量生产应该是清末以后的事情了,曾去故宫御膳坊观看,向解说员请教,充满疑惑的解说员看了看我,然后说,清代皇宫御膳房饭菜制作流程和普通人家基本相似,只是材料珍贵,制作流程细致,为皇帝炒菜用的锅也是这种锅和蒸、炖用的砂锅、铸铁锅。更多的是街道上饭铺、酒楼使用的铁锅就属于熟铁锅,相对于铸铁锅薄很多,也轻很多,缺点是比铸铁锅容易糊锅。 

这两种铁锅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生锈,通常都是越使越黑,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制铁工艺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又发明了不锈钢铁锅,不锈钢铁锅看起来干净、漂亮,从根本上解决了铁锅生锈的问题。但它也存在遇热不均匀,糊锅现象。时代变化,味蕾也随之改变,以往钟爱的菜品,在今天看来却是清汤寡水,看着都打颤,提不起一丝食欲。

銱儿是有腿腿的小铁锅,按个头大小可分为家庭煎菜的和炝油、烺调和的。烺调和用于吃干面;炝油是用于汤面,根据需要分为炝葱、炝葱姜、炝蒜、炝辣椒、炝麻麻花等,也可以混合炝。炝油是三晋面食的灵魂,代表美食炝锅面不仅要求面做得地道,汤色清亮,面丝整齐,肉丝、海带、炸豆腐丝和蔬菜相互搭配,浓香扑鼻。略添醋加辣后,还真是人间美味。让吃过的人口舌生香,禁不住流出口水来。

山西烩菜源于本地军绿生活,就是将多种食材放一口锅里烹煮,俗话称作“煎菜”,旁边蒸笼里蒸的馒头、花卷、或包子,连汤带菜外加主食,一锅菜、几个主食,盛在大碗里一举搞定,直至现在乡村里有事宴还会看到流传千年的习俗。

流传在民间,大铁锅柴火、炭火的烧下,锅里的食材在汤水里慢慢的圪缩,调好的味道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尽情释放自己的鲜味,大肉的香,荤菜的味,素菜的鲜,在大铁锅里完成了一段从离皮离骨到水乳交融的过程,在一把盐调理下,默契配合,恰到好处,齐心协力烩制了一锅美味的大烩菜。

5.jpg

掀开锅盖的那一刻,依旧在咕嘟咕嘟冒着泡,汤汁炖的越发浓厚,满院子氤氲着热气伴随着的菜香四处飘散开来,还没吃菜先闻其味儿,足以唤起满嘴的哈喇子,促使胃口蠕动,食欲大增。

盛在碗里,夹一口菜,酥软鲜香,用馒头蘸一口醇厚浓郁的汤汁,吃在嘴里,从口腔进入到食管再到胃,菜的余味还在回味,热量早已从循环系统散发到全身,即便是寒冬腊月,也可以吃得大汗淋漓。       

烩菜在某种意义上就和三晋人粗犷豪放的性格一样,简单粗糙的食材,经过简单炸、汆工序,用大铁锅煎出一大锅香甜可口的美味,一点儿也不矫揉造作,恰恰彰显出最真实、最本真的味道。

用几埘米锅焖米饭在当时是比较单调,但它能尽最大可能全面展示米饭的香味及其特点,搭配大烩菜,搅拌在一起,就是一款口感丰厚的珍羞美味,他们一起以饱满的热情抒发幸福日子的诗意。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ɡouchen/2022/02/1588.html
上一篇:源远流长的三晋面食
下一篇: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登上邮票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大同钱庄“福增祥”的前生今世
解放前的银号均是私营性质的,多是相当富足的老财开办的钱庄。听母亲讲,我的姥爷年轻时就在大同一家中等规模的钱铺供事。他从学徒开始,再顶柜,升掌柜,在这家旧大同城内较注... 钩沉 2022-02-23 20:25:10
源远流长的三晋面食
一说到山西,就能想起三家分晋的故事,还会想到积厚流光的三晋面食,还有与之配套的调和、浇头烹饪技术。三晋是山西的别称,三晋的历史文化与面食历史源远流长,与其所处地理位... 钩沉 2022-02-21 22:51:50
肴味适于口的铁器饮食器具
在过去几十年里,日常生活中,厨房里最常见的就是铁锅,品种似乎不可枚举,大致可分为三类:生铁、熟铁、不锈钢。生铁有举行大型聚会的铊锅、有片锅、有铞儿、有几埘米锅、鏊子... 钩沉 2022-02-12 22:00:45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登上邮票
2015年9月3日,中国邮政发行了编号为2015-20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13枚加小型张1枚。其中(13-8)的名称是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这枚邮... 钩沉 2022-01-25 13:36:10
六百多年的晋国与虎相关的晋虎
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用于行军作战或者游猎携带的虎形灶,灶体呈虎头状,灶门作虎口大张状,虎虎生威的模样引人注目。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用于行军作战或者游猎携带的虎形灶,... 钩沉 2022-01-21 07: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