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省吉县东城乡下岭村西南、清水河西北岸的阶地上。遗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地表散布有红陶片、篮纹灰陶片及细石器。遗址于1980年阎金铸同志调查时发现,同年4~8月由临汾行署文化局主持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①。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迄今没有年代测定数据。为了测定该遗址的年代,1993年11月,在山西省和临汾地区文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对该遗址的年代进行了短期考察,在遗址的东部和中部原发掘剖面处各做了一个采样剖面,观察了地层层位,分层采集了测年标本,并收集了伴出的文化遗物。现将年代测定结果及对遗址的一些认识报告如下。
一 遗址的年代测定
柿子滩遗址的地质时代据原研究者推测,处于更新世晚期之末至全新世之初。这一阶段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时段,搞清其文化遗物的确切年代就显得十分重要。此次工作基本上解决了该遗址上层文化堆积的年代问题。
(一)剖面的选定及测年标本的采集
在遗址区的东部(紧邻清水河的陡崖)和中部(专指距陡崖35米的地方)均保存有1980年试掘后保留下来的地层剖面,我们在这两处剖面上各选择一段采样,并分别称之为东区和中区。
现以中区剖面为例,将所见地层堆积情况作简要介绍。中区剖面选择在1980年试掘时所开探方的南壁西端。从清理的剖面来看,堆积可以分为三大层。
第1层:表土。黄褐色,土质疏松,为砂性黄土,多见草根深人其中,偶见有细石器及蜗牛等。厚约35厘米。
第2层:黑垆土。棕褐色,质地较坚硬,垂直节理及白色菌丝发育,包含物有细石器、钙结核、蜗牛、碎骨片等。厚约15厘米。
第3层:灰黄色土。质地较坚硬、致密,包含物有细石器、钙结核、蜗牛、灰烬及碎骨片, 有的骨片被火烧过。厚160厘米以上。为了研究遗址的年代及环境的变化情况,我们分层采集了土样和测年标本。虽然黄土层堆积较厚,但从土质土色上难以再细分层次,我们按每30厘米左右一层的水平层采集样品。因开挖面积不足1平方米,有些水平层中没有测年标本。我们对采集到的全部文化遗物和测年标本均作了记录。选取了6个烧骨及骨头样品测定碳十四年代, 其中东区2个,中区4个。
(二)测年方法及测定结果
考虑到在遗址中采集到的样品中含碳量均远远小于常规日计数法所需要的样品量,我们决定采用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法测年。
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法是20年前才出现的测定碳十四年代的技术,当前多用串列静电加速器。它不同于通常使用的β计数法,β计数法是测定样品中碳十四衰变放出的β粒子,而AMS法是将样品通过一系列化学处理,转化为适合于离子源使用的测样物质,经电离、加速,并应用电荷剥离、射程过滤、△E-E探测等技术实现对碳同位素的直接测量,其实质是加速器与质谱仪组成的超高灵敏质谱仪。它的灵敏度远比β计数法高,因此,所用样品量远较β计数法少,仅为常规计数法的千分之一或更少,亦即1~3毫克左右,甚至几十微克。
此次用来测年的标本均为可靠性高的烧骨与骨头样品,测定结果见表一,计算年代所用的碳十四半衰期为5730年。
表一中的年代数据显示,柿子滩遗址的地质时代在晚更新世之末,最上层已处于全新世之初。测年结果与原研究者对遗址时代的推断一致。
表一 柿子滩遗址测年样品及测定结果
样品编号 |
样品物质 |
采样区与层位 |
埋深(厘米) |
AMS碳十四年代(BP) |
BA 93186 |
烧骨 |
中区,棕褐色垆土 |
35~50 |
10490±540 |
BA 93187 |
烧骨 |
中区,灰黄色粉砂土 |
50~80 |
12660±190 |
BA 93188 |
烧骨 |
中区,灰黄色粉砂土 |
115~130 |
13590±220 |
BA 93189 |
烧骨 |
中区,灰黄色粉砂土 |
146~178 |
14340±250 |
BA 93190 |
骨 |
中区,灰黄色粉砂土 |
270 |
11490±110 |
BA 93191 |
骨 |
中区,灰黄色粉砂土 |
530 |
14720±160 |
二 文化遗存简述
在采样过程中,于东区和中区剖面内发现一些文化遗物和遗迹,在地表还采集到一些石制品。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文化遗物
1.中区 在中区的采样过程中,共发现石制品270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器等(图一)。其中石器44件,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锲形器、矛形器及石叶等。石器一般较小,长度多在2厘米左右,最小的1件石叶长1.4厘米、宽仅0.3厘米。其中有的细石器加工精制、规整。从制作方法上看,已采用了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垆土层出土的石器比黄土层出土的石器精致,反映了石器加工技术的进步
从各层石制品的石料统计看,显示出石料以燧石、石英岩为主,另有少量脉石英、角页岩等。燧石的比例占到50%以上。这些石料多为采自河滩上的砾石,一些石核及石片的表面仍保留有砾石面。
2. 东区 在东区的采样过程中,总计发现石制品76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石器以及断块与废片。其中以断块与废片为主,占总数的70%;石器共8件,约占10%,其中刮削器7件,尖状器1件;石片包括锤击石片和砸击石片,占9%;石核均为细石核,只有2件;石叶很小,只见3件。经初步观察,可以看出石制品石料的岩性主要是燧石、石英岩。石制品尺寸没有大的变化,多数为2~3厘米, 最大的长5.2厘米,最小的长0.5厘米。
3. 地表 地表采集石制品300多件。石料主要为石英岩砾石和少量燧石。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废片和断块等,以后两者为主。不论从石制品的打片技术、修理水平还是石器类型等方面来看, 这批地表采集品的种类及其反映的主要文化内涵均未超出1980年试掘所得的范围。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批石制品中,用砸击法打下的石英岩石片和废片较多。多数为较典型的刮削器,例如,与原报告中描述的A型I式、B型I式、C型I式相似的器物,均以石英岩砾石为原料,采用砸击法将形状扁长的砾石砸开、用锤击法加工刃缘而成,多数此类刮削器的表面均保留有较大的砾石面,砸击的痕迹清晰可辨。柿子滩遗址存在着砸击技术,这是该遗址的一个重要特色。
对地表石制品进行的初步观察,可以看出,打片以砸击法和锤击法为主, 砸击法产生的石英岩石片占一定数量。普遍采用修理台面技术,石片均较小,多在5厘米以下,有较多的小长石片和石叶、细石叶,已经采用了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船底形石核较为多见,石器的修理以锤击法向背面加工为主器形以刮削器为主,其次还有尖状器、雕刻器、锥钻等。其中,细石器占有一定比例。细石器及石叶、细石叶的原料均为燧石。
(二)文化遗迹
在中区采样时,在距地表170厘米处,发现一个小坑,形状近椭圆形,长径40厘米、宽径约14厘米、深约7厘米。坑内杂有炭粒及烧骨,此坑的作用目前还难以判定。
三 讨 论
(一)柿子滩遗址年代
本次采样,虽然只在上文化层中采集到了测年样品,并且有些层面,如下文化层(底砾层)与上部黄土交界面处没有样品。但是,我们通过计算与外推,可以得到上、下两文化层交界处的大致年代:东区上文化层剖面总厚度为660厘米,依据该区BA93190与BA93191两个样品的埋深与年代,假设上文化层的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均匀,可以算出东区灰黄色粉砂土的沉积速率为0.0805厘米/年。样品距底砾层130厘米,由此可以得出上部灰黄色粉砂土底部,即上文化层的上限为距今16330年左右。
本次共测样品6个。虽然所测样品量不多,但是由于样品出土层位与伴出的文化遗物关系明确,并且测定的样品都是碳十四年代可靠性高的烧骨与骨头样品,因此不但基本上解决了柿子滩遗址的年代问题,而且对于探讨相关遗址的年代,特别是华北地区这一时期文化的年代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认识这一地区黑沪土与黄土的年代也有一定意义。
由表一数据及上述计算可知,柿子滩遗址上部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1~1.6万年左右。也就是说,遗址的地层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初期。
(二)黑垆土的年代
柿子滩遗址顶部广泛存在一层黑垆土,各处厚度不等。中区采样处是整个遗址的较高部分,可能因受到较大侵蚀,目前残存黑垆土及上部耕土(扰土)共厚约50厘米,而东区采样部位相应为80厘米左右,这一状况与西距约100公里的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顶部相似。洛川黄土剖面是目前我国研究得最详细的黄土剖面之一。洛川黄土剖面上部黄土与垆土有较多碳十四数据,可惜因多数数据是用可靠性很低的黄土碳酸盐及蜗牛测得,少量土壤有机质样品年代可靠性虽然较前两者为高,但由于洛川剖面的黑垆土埋深较浅,可能因受现代碳污染而偏年轻②,所以那些数据都难以作为可靠年代使用。
柿子滩遗址中区剖面采样部位耕土下残存黑垆土仅15厘米左右,BA93186样品为采自其中的烧骨,年代为距今10490±540年,再加上BA93186之下有一连串顺序合理的碳十四年代结果,因此,这一数据似应能代表黑垆土底界的年代,它表明柿子滩遗址这层黑垆土形成于全新世初期,而洛川剖面马兰黄土顶部的黑垆土年代很可能和柿子滩的黑垆土年代相当。
(三)文化特征的性质探讨
根据此次考察所获得的资料和原报告的有关材料,可以看出,柿子滩遗址上文化层的遗存有如下特点。
石器以长度为2厘米左右的小型石器占绝大多数,典型的细石器占半数左右。石料以石英岩、燧石为主,主要为取自附近河滩上的砾石,不少石器表面仍保留有砾石面。石器的制造技术采用了锤击法和砸击法,断面呈三角形和梯形的石叶一般是用压制法生产的。石器几乎均由石片制成,各类刮削器是石器的主体,其次为石叶、尖状器、雕刻器等。楔形、船底形及漏斗形石核构成了细石核的主体,另有一定数量的石镞或镞形器。
从AMS碳十四测定的数据来看,柿子滩上文化层遗存的年代大致在距今16000年左右至10000年前后,属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即有的学者所称的中石器时代遗存。
根据峙峪、下川、薛关、虎头梁等遗址所发现的文化遗存来看,在华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人类的生活同样受到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极大影响,这个时期在华北地区广袤的土地上, 呈现的多是草原及灌丛草原景观。采集狩猎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压制技术的采用为其主要特征的细石器得到广泛应用,细石器制作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早在2.8万年前后就已出现的石镞、石叶(石刃)等复合工具在这个时期又有了发展。由于发掘面积所限,目前在柿子滩遗址上文化层尚未发现磨制石器及陶片。但在峙峪遗址已发现2.8万年前后的经过磨制的钻孔石墨制品,在华南地区已发现早于1.6万年的陶片,在蒙古、日本、西伯利亚等地也已发现一万二、三千年前后的陶制品,在北京怀柔转年遗址、河北涞源西庙遗址发现了距今8~9千年的陶片,在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后的陶片与石磨盘、石磨棒③。由此看来,将来在华北地区的柿子滩、虎头梁等遗址中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局部磨制的石器及原始陶器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多年来,在华北地区还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早期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也积累了一些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但是,比较而言,柿子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这一地区唯一一处从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有较系统碳十四年代、又经过考古发掘的遗址。如以年代数据为轴线,分析比较柿子滩及其附近地区诸如峙峪、山顶洞、下川、薛关、虎头梁、南庄头、西庙、转年等遗址的年代与文化面貌,对于我们认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过渡是很有价值的。
附记:这次工作得到北京大学李坤、郭之虞、高世君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特致谢意。
【参考文献】
①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吉县柿子滩中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②乔玉楼、沈承德:《C—14测定年代方法在黄土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碳—14年代学研究》第175—177页,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③赵朝洪:《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轨迹》(《南方文物》1995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原思训——北大教授
赵朝洪——北大教授
朱晓东——国家文物局研究员
阎雅梅——女,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馆员
图一 柿子滩遗址中区出土细石器
1、5—8、13、14、17、21.刮削器;2.刀;3.镞;4、12.雕刻器;9—11.石片;15、16、18.石核;
19.矛头;20.尖状器【10、15、18.出自黑垆土层;2、3、8、9、13.出土黄土层,深30厘米;
6、7、12、19.出自黄土层,深31—65厘米;11、16.出自黄土层,深60—96厘米;1、4、5、14、17、20、21.出自黄土层,深97—128厘米】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