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历史 > 正文

太行山高水长流

发布时间:2022-01-07 16:40  |  来源: 映像  |  作者:马书岐

山西,刚在山,柔在水;雄在山,韧在水。

表里山河,是山西独有的称谓,这是先秦时期《左传》中最早提出的,“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山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变更过区域的省份,始终具有“独踞天险”的特点,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个独特存在。这或许缘于山西与众不同的山水地势。

打开地图,山西的山脉与河流脉络清晰,刚柔相济,纵横交错在这片像极了一片“树叶”的土地上。

山西的每一座山,并非沉默固守;每一条河,也不是静静流淌,而是在波澜不惊中向上,向前。这经历过血雨腥风,感受过世事沧桑的山与水,始终与周边的生物同呼吸,共生长。

太行,吕梁,太岳,是山西的三座大山,与它们依偎环绕的,分别有黄河、汾河、沁河等几条大河。山水交融,生生不息,哺育着这方水土上的人们。而人类也一代代接力,守护着这山与水,捍卫着这天与地。于是,那山上的树木,水中的生灵,地上的野草,水上的鸟儿,甚至虫儿草儿,都成了山与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读着读着,你就了解了这片地域,从中感受到的便不仅仅是这山与水的气息,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生命的律动。

太行山,始于幽(今北京)而终于怀(今河南济源),南北走向。以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为起点,一路蜿蜒向南,经张家口、保定到北岳恒山,然后再经河北省的石家庄、邢台、邯郸以及山西省的阳泉、晋中到达长治和晋城两市,当然,还有部分余脉延至河南省的安阳和济源等地。它既是山西与河北的界山也是山西与河南的界山。一路风光无限,尤其是到达上党地区之后,太行山水赢得世人注目。


太行山高水长流


莽莽苍苍的八百里太行山,绵亘在中华大地上,像是一条昂首甩尾的巨龙,巍乎甚尊,所以,古人说:天下多名山,太行居第一。

太行山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有着数不尽说不完的故事。我这里要说的,也只能是截取太行山的一段,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段——太行山的南段,古时候称“上党”,后称晋东南,现在分属长治和晋城两市的这块地方。

古上党号称“与天为党”,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它地形极高,可与天比肩。太行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一路驰骋,来到上党这块地方,突然勒住缰绳,腾空跃起,形成一座崖头,所以,站在中原看上党,就有一种黑云压顶之感,《朱子语录》云:“太行山,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山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在半天如黑云然”;另一层意思是说它战略地位的重要,这首先是它地理位置的重要,上党是西周、秦、汉、隋、唐等朝代东出长安的天然屏障,是东周、东汉、西晋等十三朝古都洛阳以及北宋东京汴梁(开封)的桥头堡,每逢国家有难和政权变更的重要时刻,这里往往都是战争的大舞台,秦昭王“威天下”,汉高祖“得天下”,汉光武帝“复天下”,魏武帝“争天下”,石勒帝“战天下”,唐太宗“并天下”, 都与占据上党或者是夺取上党有关,所以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

1.jpg

太行美景入画来 郭新民/摄


01


挂一漏万先说山

1.jpg

太行龙姿  岳峰摄


长治和晋城雄居太行之南,这是一个大山的国度,千岩耸峙,万岭起伏,层层叠叠,如涛似海。

先从长治说起,由北而南有武乡县、沁县、襄垣县、黎城县、潞城区、潞州区、壶关县、平顺县、上党区等皆居于太行山上,这里群山层峦叠嶂,恰似巨龙飞舞,犹如万马奔腾,气势十分宏伟。它东瞰邯郸谷地,西逼汾水河谷。古往今来,太行山以它的雄浑,夺取了天下名山的桂冠;太行山以它的浪漫,演绎了中国最古老的神话;太行山以它的富饶,养育了英雄的人民;太行山以它的精灵,铸造了灿烂的文化。炎帝尝草,魏武挥鞭,法显讲经,襄黎结缘,扁鹊悬壶,陈卿揭竿,冶铁炉火,抗日烽烟,都是发生在太行山里的故事。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太行山人,养就了大山一样的秉性,他们的忽生忽死,忽歌忽泣,都与太行山上的每一块石头息息相关。

武乡有座崇城山,在武乡县城东65公里处之墨镫东南。主峰海拔1573米。山中悬崖绝壁,怪石林立,危岩凌峻,巨乳悬空,地势十分险峻。鸟道回环处有一座崇城山寨,当地人称“彭彭寨”,盖“岑彭寨”之语误,沟南另有一寨,俗称“马武寨”。据传岑鹏、马武在未归附汉光武帝刘秀之前,在太行山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割据一方。岑鹏看到崇城寨地势险要,洞穴深邃,且有水源,所以曾在此屯兵。山对面有马武寨,岑马遥相呼应,需要递送情报时,就把信绑在箭头上射去。尔今当地山民上山砍柴还经常发现有生锈的铁箭头。既入寨,有一石窦清泉,常积盈坑,不漫不竭,可以撤轿宴饮。寨东有一处遗迹,原为“高欢避暑亭”,已圮。据史料载:“魏大丞相高欢击尔朱兆于武乡,尝憩于此。”北魏武泰元年(528),尔朱兆杀死孝庄帝后,高欢率兵讨伐尔朱兆,途经崇城山,正值盛夏,但见此处悬崖覆顶,日照不及,盛暑凝寒,疑有千年积雪于深谷,遂曾在此处小憩。

1.jpg

武乡板山雄姿 马素珍/摄

武乡还有座板山,位于武乡县城东部洪水镇一带,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为武乡县的最高处。最高峰花儿垴达2008.5米,因山形壁立如板而得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的奇峰异石,大大小小的山峰给人们以无限的想象,因而每一座山峰都有一段美妙的神话传说。最高峰花儿垴传说就是当年二郎神在这里斩掉的一条大黑鲨的头形成的。女娲炼石补天时,曾在此取过石料,还用一根石柱支过天,于是就有了大黑石料峰、小黑石料峰和支天石柱。传说到了风雷将军焦龙神的时候,这里不知怎么出现了一条黑龙,黑龙所到之处,田野枯焦,生灵涂炭。风雷将军怜惜百姓,就在花儿垴设坛与天对话,为百姓祈雨,黑龙想阻止他,便发生了争斗,结果,黑龙被焦龙杀死,它的龙骨便化成了一座山峰,叫作化山。两个斩断的龙掌便成了左龙掌台和右龙掌台。

站在花儿垴极目远眺,只见“群峰壁立太行头”,太行山的巍峨博大扑面而来,远眺东南,但见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八百里太行如汹涌的海涛。俯瞰下望,层层黄崖鳞次栉比,无尽秀色尽收眼底。黎城黄崖山的桃花寨、茶壶山、情侣峰等诸多山峰,或险、或奇、或绝,相依相偎,相拥相随,相互依托,相互点缀,妙不可言。

武乡县与沁县交界处,有一座山叫烂柯山,主峰海拔1174米。山之得名缘于一个美好的传说:古时,沁州山交村有一名叫王质的樵夫,上山砍柴,遇见两童子下棋,王质放下斧子观阵,童子给了他一个核桃大的鲜果,吃了以后顿觉精神大振。一盘棋下完,童子说:“看你的斧把烂了”。王一看果如其说,很觉惊奇。当他带着斧头回到村里,已无人认识,告之姓名,都说数百年前仿佛有此人。王质从此得道成仙。现今烂柯山上的仙翁庙不知建于何时,除此之外,烂柯山上还有石棋盘、闪神崖、锣鼓洞、马蹄踪、石蘑菇等多处遗址和景观。

1.jpg

沁县华山


除此之外,沁县还有好几座山峰名垂青史,这时只说两座,一座名华山,亦称花山,因位于陕西的华山之东,所以又称东华山,在沁县城北16公里的漳源镇境内。该山山势绵延平缓,山峦隽秀苍翠,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唯主峰突兀,海拔达1300.2米,峰顶林木抱隐古刹,四周岩石历经风雨侵蚀,怪石嶙峋,直如刀削。古有“华峰叠翠”,被誉为“铜鞮八景”之首。华山脚下有一股山泉汩汩涌出,甘洌可口,称为“神泉”,近年来经化验,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可补人体所缺微量元素。神泉沿山下流,形成一汪水池。古人于神泉上方修建有圣母庙。自山下神泉向上攀登200米,即达山腰。由此进入山顶仅此路可通。四周悬崖峭壁,十分壮观。盘旋而上,通过“一洞天”山门,即为真武庙,自真武庙后右侧登10余米为玉皇庙,自真武庙后左侧攀登而上,即达华山峰巅,依地势建有砖石结构的方形塔式老君庙(又称老君顶),外看两层,入内则楼阁清晰,雕工精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座名檀山,这可是名冠九州的“沁州黄”的产地,相传400多年前,沁州大地遭罕见干旱,草木、庄稼俱枯黄,唯檀山寺院附近的几株谷子没旱死,并抽穗开花,结了种子。寺院和尚采收后,经多年培育,繁殖,终使其成为一种品质好、抗旱性强,耐瘠薄、病虫害少、生育期适中的优良谷子品种,当时起名“爬坡糙”,米称“糙谷米”。明朝年间,檀山寺院一僧人的亲戚在京城供职,僧人捎去“糙谷米”一斗。巧逢皇后生子,失血过多,病情严重,皇后口喊“黄金汤、黄金汤……”,宫中大小官员四处寻觅。见一老妇端一碗“黄汤”给坐月子的儿媳食用,查问后,官员大喜,用重金换汤敬上。皇后连喝数碗后,安然入睡,不久病愈。事后访得此米产在沁州,嘉靖皇帝发旨将“糙谷米”列为贡品。直至清代依然。另有传说,清康熙年间,沁州吴琠,在朝任大学士、刑部尚书,曾将家乡的“糙谷米”带入皇宫。康熙食后,感觉又香又甜,适口性很好,便问吴琠“这米是从哪里来的?”吴琠答“从沁州来。”康熙又问“这唤什么米?”吴琠嫌“爬坡糙”名称不雅,便答曰:“叫沁州黄”,从此,“沁州黄”之名远播华夏。

1.jpg

仙堂山法显像


再往南走,便是襄垣,襄垣有座仙堂山,位于襄垣县城东北25公里处,海拔1700米,危崖千仞,高耸入云,如铸如削,雄伟壮观。重峰叠峦,回绕起伏,势如九龙汇聚,故又名“九龙山”,居古韩八景之冠,以它的独特风格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既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佛教圣地,更是一个迷人醉客的风景区。

仙堂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咸康年间,是东晋高僧法显的修行之所,而今仙堂山西侧悬崖峭壁上雕有法显高僧的巨像,高达数十米,伟岸庄重。像侧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字:“东晋高僧法显法师 ”南朝梁人慧皎所著《高僧传》中讲:“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高僧传》又言及法显曾有三个哥哥,都在幼年夭折而亡。父亲怕灾祸再降临到法显的头上,所以从三岁时就送他进入佛门。在近年发现的龚氏后裔保存下来的清同治十二年(1873)《龚氏族谱》,其文中不但叙述了襄垣龚氏世代所居地缘环境的变迁沿革,而且特别提到“余龚包肢居斯土,耕读相承,子孙接续瓞绵,延上世原居司马,公生数子无成,后将次子送交和尚。”显然,这里所说的龚氏上世祖宗中曾有“生数子无成,后将次子送交和尚”事,与《高僧传》中所记法显身世十分吻合。1979年版的《辞海》在“法显”的条目下,明明白白写着:“法显,平阳武阳人,今山西襄垣。”日本学者足立喜六著的《考证法显传》(1936年版)开首就说:“法显姓龚,平阳武阳(山西省襄垣县)人。”明代曾作过兵部尚书的襄垣人刘龙,就有一首题为《仙堂旧隐》的七律诗。诗中有“高士当年不可求,白云无恙水长流”之句,近些年来,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位高士就是法显。法显从仙堂寺“隐”后去了长安,62岁时立志西行取经,早于唐僧200多年,是中国有史记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先行者,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当然,法显的出生地还有一说,那就是临汾,孰是孰非,留给历史论证吧。

与襄垣毗邻的有两个县区,一个是潞城区,一个是黎城县。

1.jpg

潞城卢医山


潞城有座卢医山,位于潞城区南2公里处,又名卢山,方圆25平方公里,海拔1310米,山峦叠嶂,松柏葱茏,绿草如茵,仙蝶翩翩,名冠潞城旧八景之首。据史书记载:战国时,齐国卢村秦越人,在赵为医,医术极高,人称扁鹊。他在为晋国赵简子医病途中曾游于此山,为当地百姓治病。他视病能窥肺腑,尝以黄芪救活人,百姓盛感其德,故取“卢医”二字作山名,永志纪念。根据扁鹊神医传说,历代多有建筑。

1.jpg

神头岭纪念碑  李福尧摄


潞城还有一座神头岭,在今潞城区东10公里处。唐贞观年间,李靖率兵东征曾驻兵于此,号令严肃,居民不为兵卒所扰,百姓感德,为其立祠,名李卫公庙。抗日战争时期,陈赓旅长带领八路军129师386旅曾在此岭设伏兵,取得歼灭侵华日军1500余名的重大胜利,是为中国现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

1.jpg

黎城黄崖山

1.jpg

黄崖洞  姜向东摄


潞城的东面是黎城,黎城的黄崖山名震中外。黄崖山位于黎城县北45公里的黄崖洞镇上赤峪村西,山崖伟岸、峭拔、雄奇、险峻而闻名遐迩。主峰黄崖山海拔2008.5米,面积1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00余米。因黄崖峭壁中有一可容百人的天然石洞,所以又名“黄崖洞”。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最大也是最现代的兵工厂,年生产能力可装备16个团,被侵华日军视为心腹之患,多次派兵进剿。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军三十六师团第四、第六混成旅共5000余众,陆空联合,进犯黄崖洞,企图一举摧毁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彭德怀和左权将军的亲自指挥下,凭借天险与敌血战八昼夜,歼敌千余人,赢得了敌我伤亡六与一比的辉煌战绩,“开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记录”,再一次粉碎了侵华日军妄图摧毁八路军军工生产的阴谋。中央军委在《战役综合研究》一书中,评价这次保卫战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黄崖山是红色的山,也是绿色的山,它是长治市4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

黎城的另一座山名叫广志山,很有传奇性,位于黎城县城西35公里处,原名中阳山,又名广志垴,主峰玉皇顶,一峰陡直硕壮,怒插中天,海拔1807米,是太行山高峰之一。因山势高耸雄奇,奇峰突兀,游者登上峰顶顿有开胸广志之感而得名。广志山的古建筑为佛道合一,最出名的是娲皇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更出名的是娲皇庙里有一位“小奶奶”,这位小奶奶原是襄垣县北关一位员外的女儿,嘉庆年间,在广志山的娲皇庙里坐化成仙,于是,更增添了这座娲皇庙的神奇,因此也纽结了襄垣黎城两县的特殊情感,两县人民都成了“亲家”,近200年来,黎城人见了襄垣人叫“小舅子”,襄垣人见了黎城人则直唤“外甥”,且不分大小性别,互相嬉戏,无论相识与否,从不气恼。但若谁有了为难事,对方都倾力相助。成为中国民俗风情百花园中独特的奇葩。

与黎潞相接的是壶关和平顺。

先说平顺。平顺县城又叫“山城”,整座城依山而建。其所靠之山,名叫青羊山。每逢夜幕降临,皓月东升,月光之下,那山的形状宛如一只青羊,“谷邃苍光发,峰危月上时。绿蓑铺白石,喜煞牧羊儿。”所以,又被称为“青羊卧月”,位居平顺古八景之首。青羊山在明代之前,还仅是一座苍茫翠绿的青山,虽有几户人家,但在深山之中,天高皇帝远,人少野兽多。明代中叶,由于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里的人们饥寒交迫,“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于是,暴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史称“陈卿起义”。

这场起义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据《潞安府志》记载,“青羊之盗,势使之地,哄然群起,操挺为兵,据险为穴,出没为害,连及旁郡,有司旋视,不可扑灭”。《平顺县志》对此也有记载:“官军出捕之,多被杀伤。部下殷得山、路和尚、吴学生、王仲杞、王仲兴及其弟陈来等最猛强。”起义军声势日益壮大,“山西、河南巡抚、都御史合兵不能克”。最后形成了“北倚太行天险,虎视豫北平原,凭此以拒汴师”的局势。

起义延续了十几年,最终还是被明廷剿灭了,明王朝慑于干戈再起,于嘉靖八年(1528)在青羊山设置县邑。其中割潞城县十六里,壶关县十里,黎城县五里建县,取县名为平顺,同时,升潞州为潞安府,设附郭长治县,取“平逆方顺,长治久安”之义。

1.jpg

虹梯关


因为这次起义,明廷还在平顺设了虹梯、玉峡两处关隘。虹梯关故址在平顺县城东约25公里天脊山的虹梯关村东,又名洪(虹)梯子、鲁班门。此地近蚁千砦,千峰壁立,中通峭峡,状如风门而小,下则无底之壑,石噔齿齿,盘回霄汉,望之若虹霓。现存关门,一条古道穿关而过,沿途绿苔残垣,石板诘屈,青山隐隐,溪水悠悠,峰回路转,峡清谷幽,“樵子丁丁闻鸟语,牧儿款款转羊肠”,令人止不住地发思古之幽情。

1.jpg

玉峡关

1.jpg

玉峡关铭


王峡关故址在平顺县东南40公里玉峡关村东南,又称风门口,两山峭立,形若玉峡,为晋豫两省的重要通道。这里群山叠嶂,尖峰屏立,有一夫挺身,万骑空屯之势。当时负责善后的兵科给事中夏言亲写《玉峡关铭》至今仍立在乱石荒草之中。沿石梯古道登上风门口,只见斑斑蹄迹,萋萋衰草,曲曲微径,块块石刻,记述着历史沧桑和古道之艰难。

1.jpg

金灯寺  杨巧灵摄 


从玉峡关往东沿山攀缘,即到隆滤山的主峰,山巅有金灯寺石窟,坐落在隆滤山巅海拔1700米处一天然石崖里,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建筑面积516平方米。寺创建于北周,初名宝岩寺,后相传因金灯夜飞入寺,改称金灯寺。现存34间殿堂构成的东西七进院,就崖开凿石窟25个,依崖雕造石佛万余尊,其中18个石窟尚存有佛像200多尊、历代碑碣40通、大小舍利塔46座、浮雕壁画90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jpg

紫团山


壶关也是一个多山的县,最著名的莫过于紫团山。

紫团山位于壶关县城东南60公里处的树掌镇紫团村一带,因山峰常有紫气缭绕而得名。主峰海拔1791米,面积达15平方公里。奇峰叠起,松柏苍劲。古今游人众多,留有咏紫团诗篇无数。古有36景,景景有奇。紫团山北连隆滤山,西接凤台山,万山突兀,方圆百里。登高眺望,悬崖绝壁,峭拔翠耸,森若剑戟,使人神移目眩,如临幻境。紫团山在唐以前称抱犊山,与南方的武夷山齐名,所谓“南五夷,北抱犊”是也。

紫团山最神奇的是紫团参,也就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好的人参。说来也许有人不信,然而紫团山确实是人参的第一故乡。古时的紫团山,植被繁茂,气候湿润,是人参生长的最佳环境。南北朝时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这样说:“人参味甘,微寒”,并说“上党人参,供不应求。”唐代诗人韩翊在《送客至上党》诗中说:“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鞮。佳气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人参属于五加科,五叶齐是人参的基本形态特征。《梦溪笔谈》有载:“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这段话是王安石高大人格的写照,但同时也说明了紫团参的宝贵。紫团参历来是朝廷供品,但是到了清朝初期,由于人们不断的私挖滥采,破坏了人参的生长环境,致使紫团参断绝,无奈之下,只得拿另一种桔梗科的药材——党参来替代,乾隆皇帝曾很悲哀地写过一首诗:“奥壤灵区产神草,三丫五叶迈常伦。即今上党成凡卉,自惜天公保异珍。”在称颂东北人参的同时,为古上党人参的灭绝给予深深惋惜。

1.jpg

百谷山炎帝像


壶关之西,就是长治市区。潞州区是长治市主城区,有两座山必须要说。一座是百谷山,俗称老顶山,距市区东5公里,方圆40多平方公里,有9条主要岭脊和18条主要沟谷,耸立着40余座山峰,松柏茂密,林木积翠,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同时又是文物密布之所,相传为中华民族先祖炎帝尝百草之地。现在留存与炎帝有关的文物,就有炎帝神农庙宇三座,纪念炎帝神农的山洞三座,泉水一处,古神农井一眼及许多碑刻。《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今滴谷寺村仍保存有其庙残址。《潞州志》载:“神农庙,在城东北一十三里百谷山上,北齐后主武平四年建。世传神农尝百谷于此山,因立庙焉。国朝登载祀典,洪武四年正神号曰‘炎帝神农氏之神’”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有关炎帝的纪念遗址。而今,一尊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已屹立于耸翠叠嶂的百谷山巅。塑像“衣皮苇,捧嘉禾”,高达25米;下有14米高三层基座,总高39米。座前浮雕牛头图腾。整座巨像,庄重古朴,气势恢宏,展示了炎帝作为华夏农业之神开创农耕文明的壮举和恩泽万世的不朽功德,昭示着一段古老神秘的沧桑故事,闪烁着年代湮远的文明之光,令人肃然起敬。

1.jpg

三垂冈诗


另一座山叫三垂冈,位于市区北20余公里处李村沟附近,又名三垂山,由三座山丘组成,当地人称大冈山、二冈山、小冈山。三座山丘东西一字排开,横列市北,相间数百米,最高的大冈山相对高差一百多米,太焦(太原至焦作)铁路穿越而过,为交通要冲。三垂冈虽地势并非十分险要,却因在历史上发生了一次著名的夹寨之战(即三垂冈之战)而名。唐朝末年及五代时期,唐梁争战于潞,二十余年,殆无虚日。三垂冈一战,奠定了后唐李存勖的帝业基础,从军事学的观点来看,很有研究价值,为后人所称道,成为我国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例。毛泽东对三垂冈之战赞赏有加,且感慨良多,曾亲书清严遂成《三垂冈》一诗,从而使三垂冈闻名遐迩。

上党区有一块地方叫天台山,位于上党区城西北13公里郝家庄乡上郝村,山峰酷似馒头,巍然壮观。当地相传为女娲炼石补天时,将鞋内积土磕在此处而成,俗名“无影堆”。“日出入胥无影”是天台山的一大奇景。清光绪《长治县志》载:“天台山,县城(今长治市)西南二十里,四周平坦,日出入无影。一名望儿台,台上不容瓦砾,间有抛掷于上者,邻近居民必有灾祲。”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

长治是中国远古神话之乡,女娲补天只是其一,还有炎帝尝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足可见太行山的深厚文化。

上党区东南16公里有一座老雄山,整个山势三峰对峙,雄伟叠嶂,像一条巨大的苍龙游弋在荫城、西火、南宋三个乡镇之间,主峰海拔1419.5米,为上党区境内第一高峰,其名就来之于“峰高山大、雄厚险峻”之意。据明《潞州志》载:“此山视诸山特为雄壮。”登上雄山,极目远眺,顿感“一览群山小,脚下显壮观”。

雄山曾经有过一座雄山书院,是长治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创建于宋靖康之际,对上党文化、教育事业的启蒙发展,造就人才起过重要历史作用。

1.jpg

羊头山


在上党区、长子县与晋城的高平市交界处有一座山叫羊头山。也是太行与太岳两大山系的交错之处,因“上有石块如羊头”,故名。主峰在高平市神农镇乡边境,海拔最高1297米。古有“鸡鸣三县闻”之说。

羊头山与长治市郊的百谷山一样,也是炎帝活动的主要场所。山顶羊头石西南有神农庙5间,创建时间无考,明时尚存,今遗有石台阶、屋基、石柱、石碑、石柱础、水井等物。据专家考证,此庙建于北朝之前,俗称为神农上庙。在庙的北面和西北面,有一小、一大两块坪地相连。大坪上今存古城废墟,俗称神农城。今尚能发现秦汉时的砖瓦残片。神农庙下西面不远的山坡上,有二泉,左泉白,右泉青,人称黑白二龙泉。相距不远,称为神农井或神农泉。其下平地名为井子坪,相传神农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又称为五谷畦。在羊头山麓的四周还密布着色头炎帝庙、庄里炎帝陵、五谷神庙、故关炎帝行宫、贾村神农中庙、李家庄旧石器文化遗址等等与炎帝有关的遗迹和纪念地。众多的实物证明,羊头山应该是炎帝活动的大本营,或者叫作炎帝城。

许是与炎帝的关系,羊头山的黍是古代“以定黄钟”的标准器。

1.jpg

大粮山


说到晋城。南下河南高速路左边,还能看到一座巍峨的高山,它叫大粮山,属晋城高平市。峰奇壑幽,景色秀丽,主峰海拔1009米。传说长平之战时,这里曾是赵国大将廉颇的指挥所,廉颇在此驻扎两年之久,为了迷惑秦军,廉颇在这座山上修了许多粮仓,命令兵士将山坡上的黄沙成袋成袋地运入粮仓,每天有浩浩荡荡的车辆往山上运沙,当然也有不少马车在各处运粮。真真假假,难以辨别,为抗击秦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只不过后来赵孝成王听信谗言,将主将换成了赵括,才有了长平之战的失败。据说,秦将白起得胜后,曾到大粮山来搬运粮食,结果发现粮仓里尽是黄沙,方知廉颇计高一筹。

沿高速公路再往南走,那是下太行的姿势。山势料峭,常常要穿洞而过。在高速公路峭壁的右手边,有一巨嶂横列、气势磅礴的高山,这是珏山。

1.jpg

珏山夜月


珏山又名角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973米,素以险峻、雄奇驰名,古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称,“珏山吐月”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珏山是佛道名山,传齐隋泰斗慧远大和尚在此始建青莲寺,密、禅、净土,各宗皆精,名僧辈出,时称佛都。现存宋建唐塑,列为国宝;道观飞峙峰头,林木葱葱,山岚缭绕,寻天门而上,恍若仙游,素誉北国武当。2009年10月珏山景区入选中国百佳避暑名山。

晋城就位于太行山南段崖头上,往南是一泄千里平坦浩荡的大中原。就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有两处山势颇为特殊,是绝对不能不说的。

1.jpg

王莽岭

1.jpg

王莽岭挂壁公路


一处是王莽岭,位于晋城市陵川县东南部古郊乡境内,因民间传说王莽赶刘秀时在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王莽岭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处仅800米,属于典型喀斯特地形,地处山西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典型代表。王莽岭风光秀丽,景色诱人,险峰幻迭,云海浩瀚,大气磅礴、美妙绝伦。与锡崖沟、棋子山、昆山、刘秀城组成了一个大的旅游区域,总面积150多平方公里,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 “清凉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誉。毛泽东生前秘书李锐曾有诗赞曰:“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

1.jpg

天井关

1.jpg

碗子城


另一处是天井关。在今晋城市泽州县南部20余公里的晋庙铺镇天井关村,因关南有3眼深莫能测的井泉得名,关始建于西汉阳朔三年(前22年),为晋豫南北要冲。形势雄峻,素称天险,号称“上党第一关”。天井关与之南几华里所辖星轺驿、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等形成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汉刘歆在《遂初赋》中说:“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由此南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取洛阳,逐鹿中原,是争雄天下的要径。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干戈迭起,硝烟不散,天井关因此伤痕累累,战迹斑斑,但仍然雄峙于太行南口,发挥着天设之险的重要作用。

天井关又名太行陉,为太行八陉之一。

古时候的人们习惯以中原定位,由南向北排列,第一陉为河南济源的轵关陉,第二陉为山西晋城的太行陉,第三陉为晋城陵川的白陉,第四陉为河北武安和磁县之间的滏口陉,第五陉是河北井陉县的井陉,第六陉为河北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的飞狐陉,第七陉为河北易县西紫荆岭上的蒲阴陉,第八陉为北京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上的军都陉。

其实,所谓陉,就是太行山间的通道,因为它们迤逦蜿蜒,崎岖逼仄,所以,历史上常称其为“咽喉”“喉嗌”,或者用“鸟道”“羊肠”来形容。

1.jpg

太行山大峡谷天桥  郭新民摄


实际上好多陉都处在太行山峡谷间。

说到峡谷,不能不提太行山大峡谷。

巍巍太行出苍穹,茫茫群山几万重。长治市的平顺、壶关两县东缘,地貌独特,形势壮观。由于亿万年地质的作用,形成有单面山形态的陡崖绝壁和条条高断深谷,最大断距高达千米以上,真可谓壁立千仞,奇峰万矗,这就是太行山大峡谷。

已开发的太行山大峡谷从壶关黄崖底到漳河河谷,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地带,是平原和山地交接地带,山体急剧抬升,遍布着条条东西走向的峡谷。峡谷一般断距为四五百米,有的高达千米以上。这些峡谷是由于地壳断块构造隆起和河流不断侵蚀冲切作用形成的。峡谷区剥蚀、侵蚀、断裂、节理、褶皱等构造形迹的多样性,形成了自然景观资源的丰富性。地貌形成的特定条件决定了独特程度。危崖排空,断壁峭立,峡幽谷深,千回百转,构成了景象万千,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充分显示了太行大峡谷的粗犷和雄奇,幽深和清丽。

太行山大峡谷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孔道。这些通道上的古关、古道、古桥、古庙、店铺、古刻、古碑等人文景观历历在目,记载着古人的足迹,浸透着历史的沉淀,给峡谷增添了凝重的神韵。

神奇的自然现象更增加了峡谷诱人的魅力。峡谷中深藏着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给人以神秘感,悖于自然常规的冰凌洞,仅平顺就有四处,它酷暑结冰,严冬冰融成气。枝头生根,根又生枝,株株相连的灌木等等,使人不解其谜。此外还有武乡的太行龙洞、壶关的紫团洞、女娲洞、黎城的白云洞等等,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物。

02

画龙点睛再说水


太行山的河流有好多条,有的发源,有的流经。总体上说,大的河流有漳河、滹沱河、沁河、滏阳河、卫河、唐河、大沙河、拒马河、丹河、淇河、漕河、洨河、沙河、泜河等。这些河除了沁河、丹河为黄河水系外,其余都属于海河水系。

但我在这里只想说两条河流——丹河与漳河。

如果我们把太行山比作一条奔腾的巨龙,那么它的龙头就是上党,而丹河与漳河就好比是巨龙的两只眼睛。

2.jpg

丹河大桥


先说丹河。

丹河,古称源泽水、泫水、丹水等。主要发源于长治长子县与高平市相交的丹朱岭,因而得名。《山海经》说“沁水之东有林焉,名丹林。丹林之水出焉”,这里的丹林就指丹朱岭;但《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丹水上源合上党诸山之下,建瓴之下,每暴雨涨高二三丈,浮沙赤赭,水流如丹,因名”,这好像说丹河之“丹”是因水土流失造成的;丹河流经长平河谷(高平盆地),这里是秦赵长平之战的古战场。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余万人,血流成河,《上党记》因此又说:“丹水出长平北,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河。”

丹河在峡谷间南下太行山,流经晋豫两省,沿途汇集了很多支流,有名可查的有13条,大多为季节性河流,其源地全在山西境内,分别是永禄河、小东仓河、大东仓河、许河、巴公河、廖东河、原平河、塔水河、北石店河、东大河、白水河、白洋泉河、石盆河等。

丹河水资源较为丰富,沿河建有北王庄截潜流水利工程、丹河人工湿地工程。干流上建有任庄、焦河、青天河等水库,为农业工业和生活提供了丰富水源。丹河晋豫交界处为太行山边缘,多为峡谷。丹河流经晋城市城区、郊区(泽州县)和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被誉为晋城人民和焦作人民的“母亲河”。

丹河最终入汇黄河,全长169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

再说漳河。确切地说应该是浊漳河。

浊漳河堪称长治的母亲河,分支多,源头多,几乎汇集了境内周边所有山脉(除沁河外)的河流,像一张铺在上党大地上的网,萦绕在上党大地的山岭沟壑,平畴绿野。明代著名诗人谢榛有一首《漳水有感》:“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出山通远脉,兼雨作洪波。偏入曹刘赋,东流邺下过。”

著名诗人阮章竞有一首长诗《漳河水》,其中有几句很是经典:“漳河水,九十九道湾,层层树,重重山,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

浊漳河源头有三,北源发源于晋中市榆社县柳树沟,全长约116公里,南流入武乡县,过关河水库后,折向东南流至襄垣县小山交村汇入浊漳干流;西源发源于沁县漳源镇漳源庙,全长约80公里,东南流到襄垣甘村汇浊漳南源;南源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黑虎岭绛河里村,东北流至漳泽水库,与绛河、岚河、陶清河、石子河汇聚后,掉头北进,在甘村与西源携手,继续北上在襄垣与黎城交界处与北源会合,形成滔滔声势,一路呼啸进入太行峡谷,然后经平顺的马踏关东流出境。

三个源头分别形成了三座大型水库。

2.jpg

浊漳西源

2.jpg

精卫填海雕像 


神奇而又悲壮的发鸠山,因为有了“精卫填海”的故事而名播四海。远古时期,发鸠山周围是一片汪洋,那是因了山脚下的一股清泉,泉水日夜不停,喷涌而出,水漫为患,女娃跟随父亲炎帝为治水患而献身,化为精卫鸟后,仍然不忘治水的使命,每日里将山上的碎石树枝衔起,投入大水,恣肆的汪洋渐渐收敛起狂浪和凶涛,终于变为一条造福于人类的生命之河。

这就是浊漳南源。

浊漳南源从精卫填海的发鸠山流出,北上进入上党盆地,在长治市北郊与绛河、岚河、杜家河、石子河、陶清河会合,团泊在矮丘薄坎之间,形成一处天然湖泊,像一条蛰伏的巨龙。千百年来,这条巨龙时而狂荡不驯,时而伏地不醒。雨季时刻,它洪水泛滥,人们为之背井离乡;干旱来临,它口吐青烟,人们寻泉觅水,追逐着水的踪影。1959年11月,当天寒地冻之时,上党人民发起了向这条巨龙的挑战,经过一冬一春的紧张战斗,建起了一条长2800米,高22.5米的巨型大坝,统水1.99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3176平方公里,成为山西省的大型水库之一。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漳泽湖,又叫西湖,有水面积24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2倍。因漳泽湖而形成的长治湿地,是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长治人民吐故纳新的肺。

浊漳西源所在的漳源镇就是因为居于漳河源头而得名,古称“漳源泻玉”。村中建有漳河庙,又称张仙庙、通玄先生庙。据《沁州志》载:此地为八仙之一张果老栖隐处。“先生隐中条山,往来汾沁间,时止漳源”。沁人在漳源隐处立张仙庙,有祷辄应。明初图八仙像于门,改祀漳河。之所以称为源头,不是因为其大,而是因其远,最早而发。然后又沿途团结了众多小河,形成浩荡之势。

浊漳西源从沁县的漳源镇出发,流到襄垣虒亭地界,随着山势蜿蜒,而变作长河一线。也是于1959年11月,当地人民在长河的另一头,拦坝蓄水,使长河成湖,总库容1.303亿立方米。先称后湾水库,也称虒亭水库,近年来改称宝峰湖。虽没有漳泽湖辽阔,但因其长,又与208国道一线,人们乘车路过此地,一路湖光山色,湖面清波荡漾,鹅鸭戏水,鲤鱼翻跳,船艇划波,白云、蓝天、紫岩在水中交相辉映,使人心胸荡然开阔,一切烦恼、忧愁即刻抛之天外。

浊漳北源从晋中市榆社县的柳树沟流出,进入武乡改称武乡水,再南而入太行大峡的昂车关,又称为关河。此地两面是山,高山耸峙,峡谷幽深,乱石滚滚,漳河夹流其间,山两侧各有山庄一处,上游叫上关,下游叫下关。

2.jpg

关河水库修建图


1958年,在两峡之间动工建关河水库,1960年水库建成,同年12月,电站投产。水库最大库容量在1.399亿立方米,在长治市三座大型水库之中位列第二,如一块明镜镶嵌于万山之中,借用毛泽东的一句名诗,可谓“高峡出平湖”。昔日奔腾咆哮的巨龙,如今成为安详温顺的福龙,因此,又称“太行龙湖”。这里碧波荡漾,鸟语花香,山峡倒映,杨柳垂岸,白云迎日,渔舟唱晚,为发展旅游,建起了游泳池、旱冰场、跳水台、钓鱼台,在不远处的山间还建有僻静优雅的别墅。与周围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凤凰山、千佛塔、太行龙洞等共同组成了自然风光和传统教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jpg

襄垣宝丰湖  岳峰摄 


浊漳河南流、西流、北流三股河水在襄垣和黎城交界处汇合后,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激越澎湃,浩荡而南。浊漳河一脚踏进潞城市辛安村,便精灵般地幻化出了一个清泉的世界。那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或大如碗口,咕咕咚咚,喷涌而出,谓之“涌泉”;或小如蝼蚁,连片成群,称之“筛泉”;也有不显不露,无声无息,从地下渗出,谓之“隐泉”。最神气和最有韵味的当数“响泉”,此泉闻声而涌,声息而偃,声音越大,泉涌越高,随着声音的节奏,涌泉像一只翩翩起舞的白天鹅,带给人们无限的爽朗和惬意。

辛安泉是华北地区的第二大泉群,共有130多处泉水,年平均流量11.7立方米/秒,水质清新而无污染,且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不仅供天脊化工集团和王曲电厂的工业用水,而且还担负着整个长治市区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叮咚的泉水,流淌着美丽,流淌着生命,负载着长治人民的未来和希望。

漳水行至西流,便宛如进入了“小江南”,这里水若汪洋,风景优美。每日夕时观水面,环山倒映,霞辉粼波,踔影群舞,似神仙临流,千帆竞渡,十分奇妙。古为潞城八景之一,称“西流晚渡”。有《鹧鸪天•咏泉》一词赞之:

潞国水乡景最幽,漳河缓缓向南流。高山翠柏凌霄汉,平地青泉反绿畴。鱼戏水,鸭争游,青青芦苇叶方稠。牧歌起处牛羊下,行旅情痴忘去留。

太行水乡是辛安泉域旅游区的延续,起于平顺实会桥,至于河南林州河口桥,全长53公里,区域面积439.7平方公里,从上而下,相传这里集北国雄姿与南疆旖旎于一体,融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于一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绝壁千仞,悬瀑飞泻,高峡平湖,碧水涟漪,森林奇树,湖光山色,松翠梅红,稻香竹秀,鸳鸯戏水、竹筏游弋、荷花映日、恐龙卧滩、度假山庄、荡舟垂钓,世外桃源景中有景,国保省保名胜荟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天赐绝景与国之瑰宝珠联璧合。2.jpg

太行小山峡

2.jpg

太行山大峡谷黑龙潭  郭新民摄


太行水乡最壮观的应数恐龙谷,恐龙谷背靠卧虎山,面向卧龙山。相传这里也是当初大禹治水所在,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此山有青龙、黑龙、火龙三条龙盘住山间而得名。漳水到此顺山跌下,形成多级瀑布,再绕着深涧急转盘流,像一头猛虎下山,如脱缰的野马,临断石之渊而不能收脚,奋然跃下,“依天寒发万声雷,就地冷喷千丈雪”,形成似海凶涛,激浪如狂云奔涌,蔚为壮观。

在恐龙谷还可看到红旗渠源,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是林州人民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间凌空一划,将浊漳河引入境内的。多情的浊漳水在流出上党盆地的最后一刻,又为家乡的天空留下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lishi/2022/01/1500.html
上一篇:平城的云冈:丝绸之路上人类智慧与情思的璀璨明珠
下一篇: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平城的云冈:丝绸之路上人类智慧与情思的璀璨明珠
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山西考察。傍晚时分,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走进了这座享誉中外的文化艺术宝库。总书记认真了解云冈石窟开凿的社会... 历史 2022-01-08 08:56:35
太行山高水长流
山西,刚在山,柔在水;雄在山,韧在水。表里山河,是山西独有的称谓,这是先秦时期《左传》中最早提出的,“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历史 2022-01-07 16:40:00
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极为重要的文明形态,对构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所处地理文化环境不同,其基本形态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发展活力也呈现出不... 历史 2022-01-05 14:47:44
阅读朔州右卫古城墙的前生今世
古城墙是有着生命的,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这里的故事已经如同美酒一样醇厚了。一朝步入右玉,一日读懂千年,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的历史与未来。这,便是右卫城墙。一山西... 历史 2022-01-04 15:46:22
太原古县城里的记忆
承载着晋阳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太原古县城,经过八年的倾力复建,今年“五•一”,正式开城迎客。我在太原古县城、这座“凤凰城”里生活了近七十年(1950~2017年)... 历史 2021-05-14 17: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