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钩沉 > 正文

从神农氏与炎帝关系谈起

发布时间:2020-05-22 18:23  |  来源:山西晚报  |  作者:申小峰
  5月30日(庚子年农历闰四月初八),“问祖炎帝寻根高平”第五届(庚子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将在高平炎帝陵举行。
  神农炎帝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壮举,凝聚成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就是神农炎帝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随着千百年来源源不断注入的文化意蕴而历久弥新、弥足珍贵。
  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安排,第五届(庚子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坚持“线下简约庄重、线上隆重热烈、大典规格不降、影响力不减、传承性不变”的原则,采取“线下+线上”“现场+直播”等形式精彩呈现。
  随着5月30日的临近,与神农炎帝有关的话题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以“两岸同祖共祈福,神农炎帝佑中华”为主题的拜祖大典,在注重传承性的同时,线上推出“云拜祖”,让两岸同胞、全球信众通过网络祈福、视频录像、仪式同步等方式,圆梦“问祖寻根”之旅,形成海峡两岸同拜神农炎帝的盛大场景。挖掘炎帝文化时代价值,突出炎帝精神与中华儿女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精神相通共融,表达对战胜疫情、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安康的美好祝愿。
  在地理上有一个常识性的规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而在同纬度地区,高度越高气温越低。这个常识其实在历史研究中也是存在的,大概可以这样概括:年代越久,生产水平越落后,而在同一年代,环境越闭塞,生产水平越落后。最有力的证明便是:至今还有原始部落生活在热带森林里,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中纹面、歌舞、宽袍也像极了书中曾记载的上古史实。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想象:这些现象中一定程度上隐藏着一些我们已经消失的原始社会的真实?那么通过纵向上对史籍的研究,横向上对偏远区域的观察,我们能推断出过去的生活状况吗?答案是可能的,这也是书写《神农炎帝功绩与高平文化遗存》系列文章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查阅史籍、剖析传说,再与现实对照,力求找出神农炎帝历史功绩传说映射出的高平炎帝文化的原貌。
  我们经常以“炎黄子孙”自居,也熟知神农氏开启农耕的传说故事,但对神农氏如何与炎帝发生关联却知之不多。
  历史上最早神农氏和炎帝是分开论述的,后来则合并在一起当做一个人。据称这是汉代史学家刘歆策划导致,主要目的是根据当时推崇的五德终始说,给篡汉的新朝王莽政权制造理论上的合法性。清代学者崔述就在《补上古考信录》卷下中指出:世人“以炎帝为神农”,是“误信刘歆、班固之言”,指出刘歆、班固是“合二为一”的主创者。
  随着研究的进步,我们认为,把神农氏与炎帝合二为一并不完全荒谬,二者之间更有可能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现在我们一般把神农氏和炎帝看作一脉相承的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炎帝则是神农时代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之一。
  在上古时代,人类的力量还很弱小,对世界认识有限,野兽、灾害、疾病、战争、饥荒都可以轻易夺取个体的生命,甚至毁灭一个族群。因为人类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命运几乎是不可控的,要消除这种无力感,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对世间运作规律进行合理化解释的思想体系,原始信仰由此而生,巫术就是蒙昧时代的“科学”。
  开始人类崇拜的对象是天地、自然万物,后来,随着人类中杰出的英雄开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些英雄也被神化,成为崇拜的对象,这就是我国上古神话传说的由来。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也被尊为“农神”。我国古代的农神崇拜就是从神农氏开始的,神农氏的“氏”并不像“王氏”“李氏”是对某个具体人的称呼,它可以解读为“时代”,就好比我们常说的“那会儿”。
  不仅如此,我们说“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就是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三个时代。我们不妨这样解读:“燧人氏”就是古人学会钻木取火那会儿;“伏羲氏”就是古人用火烹制渔猎采摘果实那会儿;“神农氏”就是古人开始学会自己种粮食那会儿。
  综合各地神农炎帝文化研究,我们大约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情况:在伏羲时代从事采集、储藏职业的部落,在采集籽实的过程中,渐渐探索出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文明,这个人后来被人称为神农,他的部落起初在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后来随着部落势力的扩大,开始进入以河南平原、晋南平原为核心的最古老中国的区域,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主宰黄河中下游。经过几代的发展,周边又有新的文明兴起,来自关中平原的黄帝部落为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向炎帝发起挑战,炎帝落败,成为黄帝部落联盟中北方部落的首领也即“北岳”,到上党地区繁衍发展。
  从史书记载中我们则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竹书纪年·周书》记载:“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清人吴倬信补注《汲冢周书》云:“昔烈山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南宋罗泌《路史》载:“黄帝封炎帝后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
  从中分析的话,应该是末代炎帝榆罔在山西上党地区活动,今天山西的榆次、榆社等地名的来历就与此有关。后来,黄帝文明发展到了山西,榆罔的后裔参卢接受册封,成为地方邦国。潞即古潞国,参卢的封地古潞国就是现在的长治市潞城区,春秋时被晋所灭。
  上党地区雄踞太行之巅,自古为“天下之脊”,高平位于上党的核心,周边群峰雄峙,中部有丹河等六条河流冲刷出的平川,耕作条件优越。更为重要的是,高平位于羊头山的阳面,光照条件要优于北麓,成为炎帝部落活动频繁的地方,由此也成为全国炎帝文化遗存最为富集的区域。羊头山上“神农尝百草”,发鸠山“精卫填海”等故事本质上是古人口传心授的“口述史”,这些都记载了炎帝及其后裔在高平活动的情况,为高平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文献支持。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ɡouchen/2020/05/1217.html
上一篇:神农炎帝,纺织技术推动者
下一篇:槐叶冷淘,不知还能不能端上餐桌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续范亭 革命者的情怀
续范亭(1893—1947),名培模,字范亭,号恕人,山西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人。续范亭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 钩沉 2021-06-20 20:13:15
嘉康杰:培养爱国学生 播撒革命火种
生平简介嘉康杰,又名嘉寄尘,生于1890年,1939年11月18日牺牲。运城市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斗争和“五四”爱国运动。1927年加... 钩沉 2021-05-14 18:35:55
在这里,平城点燃革命星火
近日,记者来到大同市北苑路北辰花园住宅小区附近,入眼是熙攘的车流和遍布周边的商场、饭店,一派繁华城市的景象。小区内车来人往,一栋栋现代化的楼房鳞次栉比,进出的居民脸... 钩沉 2021-05-06 22:01:39
“钟声”与“留言”里的家国情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数据报告每天12名观众敲响13声“和平大钟”,每年很多参观者留言书写和平寄语,今年以来新征集2700余件(套)史料文物…&hel... 钩沉 2020-12-16 22:44:07
楼阳生听取临汾市黄河板块核心景区建设规划汇报
楼阳生强调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敬畏自然高品质打造黄河旅游板块核心景区林武出席12月11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临汾市黄河板块核心景区建设规划汇报。他强调,要... 钩沉 2020-12-16 22: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