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宫主像为女娲,配像为伏羲,两侧塑侍男侍女像。庙门联语为:“自古母仪天下,由来乳育神州”,突出了其中华母亲的神圣地位。女娲塑像下曾经发现过两个装有人骨、裹以黄绫的木盒,有明代人“皇帝遗骨流在此”、“皇帝遗骨先人流下”的记述。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骨头样本作C14测年,确定:人头骨,树轮校正年代距今6280年,说明它十分古老,比五千年华夏文明还早千余年;牛羊骨距今2100—900年,说明人祖庙早有祭祀活动,最晚出现在汉代,从出土文物看,实际上始于战国时期或更早。
人祖山,最后的抵达(三章)
● 丘 河
1
出生后,人生以一条射线的形式开始,在丈量的脚步中延伸。
路上,我们一直期待抵达,以某种形式,回归那最初的母性和家园。一如,起风了,黄叶纷纷飘落,朝着泥土和根的方向。
闹市抑或深山,从未止息的信念,如袅袅香火,找寻着我们前世宿命。次次出发,只为抵达,那让漂泊栖息的圣地——人祖山。
一万多年前,先祖从遥远的柿子滩走来,深深的脚印嵌入黄土,长出五谷、丛林,以及闪耀的文明火光。女娲、伏羲以鸟、蛇为图腾,给予人类延续的根脉。华夏之血于此流淌,沿着黄河,以婚配生育、播撒耕除、定居用火的形式,抵达五湖四海。
多年后,以羲皇、娲皇后裔的身份归来,抵达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柿子滩、造化坪,泛起农耕、用火文明的曙光;高禖庙、育子崖、滚磨沟、合烟崖、穿针梁,写满鞠养化育的伟绩。
人祖庙,我以虔诚之礼祭拜,以天然素心仰望伏羲岩、卧云台之神韵。
抵达人祖山,深入人类生命、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底图。于灵魂之幽,种一片绿茵,根植华夏文明基因的谱系,再次繁茂,认祖归宗。
2
我早该返回,那旧石器与新石器相交的时代,重新定位自己。
无知,误读,迷茫。我错乱的神经一直未找到来时的方向。直至人类的生命女神走下神坛,与泥土、黄河水亲近,与人祖山相约。
我开始苏醒,如埋藏万年的人文密码被破译,第一缕阳光滑落。迫不及待乃至焦躁,深入你的躯体,聆听,人祖山的回响。石器、骸骨、灰烬,如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孕育、分娩——
一块岩石,一粒细沙,一滴河水,无不附着你的骨血与灵性。每一场灾难与抗争,沉淀下的都是厚重。文明与野蛮撞击后的火花,若北斗七星,定格下先祖永恒的姿势。
抵达人祖山,我明白了。
就这样坐着,在卧云台上,谈论些有关先祖的话题。谈论那个时代,那些人和那些精神。抑或,告诉我们的子孙,关于人祖山的密码。
从踏入这片圣土,已注定,我是你虔诚的守护者。原始、自然,却并不粗粝与野蛮。红叶,鲜艳欲滴,无与伦比的红,点燃了远古的每一堆火种。我看见,崎岖的山路蜿蜒成内心的一串念珠,每捻动一下,都是一次回归。
今夜,我是一条灵动的鱼,逆行而上,抵达你的池塘。用每一个水泡,讲述一段段空灵的传说。在与您的对话中,亲近人祖山的每一寸草木与土地。直至,成为您的一部分。
3
曾经,我是个可怜的孩子,没有母亲和家园。流浪几千年后,依然孤零零地游荡。迷失方向的我们,逐渐丢失自己和祖宗。面对自由女神,火炬下的路一片漆黑。
盲目、虚无、焦虑。在信仰的坍塌中,无尽的叹息让生命几近窒息。我们拔掉身上的每一根羽毛,尖叫着如无头苍蝇,四处碰壁。抵达人祖山,我发现,原来我们的钥匙丢了。锁孔被锈蚀,斑驳的铁锈冰冷。
人祖庙,女娲,伏羲。我的祈愿。没有回答,谜底已在其中。
阅读人祖山,我尝试着解救自己,打开手铐和脚镣。尝试着像先祖一样,努力改变和进取,尝试着让心灵安定与和合。打开这部原始之书,人祖精神如跳跃的活字,闪现着探索与无畏之光。
此刻,我愿化作人祖庙的一位侍者,燃一炷香,让烟雾氤氲人间,滑过华夏子孙心坎,指引每一位走失的孩子回家。
旅途中,我们都是人生的修行者。抵达人祖山,以各种方式,寻找我们的钥匙。而后,打开自我,植入人祖文化的基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娲皇后裔、羲皇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