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暂居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北端,闲暇时就着地儿近,时常带着孩子去遛一遛。要购物大都买不起,不过也就是在网上买了票去看场电影,或者逛逛书店,捎带吃顿饭。去年底王府井步行街向北延长到了灯市口大街,延长的这段没了车过,就显得空旷和干净了许多,在街边跳广场舞、扭秧歌、跳交谊舞的便既像是在街头又像是在公园里了。偶有玩街舞或滑板的少年,在灯光和人流之中更显出一股子活力来。在深冬的夜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灯市街口一个撂地摊儿直播唱歌的男人,唱的全是特别直白的土味流行歌,却又很好听,他在灯影尽头旁若无人的样子,透露着完全的自信和生活的暖意。整条街都给出了包容的意味。
不想新街在元旦、春节的喜庆氛围中开街不久,便因疫情而冷清了数月。雪渐消天渐暖,好像一睁眼夏天便来了。忽然之间,到处都在说摆地摊儿的事,朋友圈里更有人兴奋地发出了王府井的摊位照片。在装满了高档商品的高楼大厦下面,会有些什么样的新鲜玩意儿呢?尤其是,既是我感兴趣而又能消费得起的?我按捺不住同样兴奋的心情,第二天便跑了过去。不想,却发现王府井根本没有地摊儿,仅有的那一排临时搭建的五六间小棚子,却是只有象征意义的。在街心顶着“北京消费季”几个大字的大红色门楼前,我环顾了一周,不由笑起了自己的土:你以为王府井步行街是乡村的集市呐?
那天可能是受不了太阳烘烤的原因,步行街上并没有什么人,而真正倡导的消费活动,也集中在商场里头。果然是有大折扣的,惹得我媳妇一下买了好几件名牌衣服,回家后连店里的购物袋子都舍不得扔。可是,这跟地摊儿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府井这边也曾有过地摊儿的,而且是有组织的占道经营,全都集中在东安门大街的北边,以现场制作销售小吃为主。从前每到傍晚时分,这里的夜市便会热闹起来,整条街都会飘散着烤羊肉串的味道,沿街走去,满铁板的烤鱿鱼、烤面,还有成串的炸蝎子、炸蚕蛹,全都油乎乎的,看了实在没什么胃口。当然也还有一些爆肚、炒肝、炸灌肠之类的小吃,对于游客来说属于比较鲜见的特色食品。这个夜市已经关闭了好几年,如今王府井小吃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是步行街靠南端的王府井小吃街了,但这里都是小店铺,并不是地摊儿。斜对面工美大厦的地下也有所谓的美食街,也就是大排档。我经常去王府井百货大楼看电影,那里也有两层大排档。比较之下,原先的夜市和小吃街的东西既贵又不好吃,楼里头的大排档味道就要好多了。可是跟上海的城隍庙小吃一比,又觉得王府井还算差强人意。
由王府井的小吃,想到太原的柳巷。20年前我在太原工作的时候,柳巷夜市极为繁华,有商场,有小店,有地摊儿,街灯明明暗暗间,烟火气十足,不过不久也取消了,后来就改建了一条汇聚全国各地小吃的食品街。10年前我回太原过年,新建的食品街到处飘荡着臭豆腐的味道,跟别的地方没了差别。倒是最近几年,整个柳巷又变得参差错落,特色与包容度兼有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商圈来比较王府井和柳巷,我觉得王府井是用来看的,而柳巷却可以又吃又逛又玩又买,倒不是我作为一个山西人偏心,实在太原的生活味要浓得多,它对客人也绝不挑剔,什么样的人来都可以找到自己能够消费的东西。山西灌肠和北京灌肠的吃法也不一样,北京是炸硬了,蘸着蒜汁吃,山西是凉粉状浇了调和醋和辣椒等佐料的卤吃,牵强附会一下,这算不算是两种不同的态度?
去王府井寻地摊儿没寻着,倒差点儿被骗购。我和儿子由北往南走过延长线,在一家装潢新颖叫做“一封情酥”的小店买了两瓶饮料,结账时收银员给了两张优惠券,让上二楼领丝巾。我打发儿子去跑腿儿,很快他又返回来,说人家让我也上去。上去了,却见上面有两个卖首饰的柜台,售货员拣了条毫无美感的丝巾搁玻璃柜台上,又递了优惠券过来让我刮奖。第一张是“谢谢惠顾”,第二张竟然现出优惠900元的字样来,而且可以买三件首饰每件都同样优惠。我有些怀疑,却又心存侥幸,便没有即刻购买兑换,而是给孩子妈妈打了个电话。在等她过来的时候,我把楼梯口和店中间两个柜台的金、玉饰件大致看了一遍,发现它们的定价大都是1000元出头,竟是相当齐整。不久又上来两位女顾客,竟没有就近在楼梯口兑换优惠券,而是被领到了另一柜台被遮挡的后面。我心生疑窦,听另一售货员轻声说出“优惠900元”的声音,往那边踏出几步,便见那售货员急忙把优惠券遮住,并且全身绷紧不再说话,心下立时肯定了这优惠的不实,便一面嘲笑自己,一面领着儿子离开了。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