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欢迎来到亿点网 亿点网| 网站导航| 投稿入口| 客服中心
您的位置:亿点网 > 游记 > 汾河遗梦

汾河遗梦

发布时间:2020-06-10 19:31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蔚新旺    浏览:
0
  大概地球上多数的河流,都是以大山为源头的,或山泉喷涌,或雪山融化,涓涓细流不断汇集,渐渐地就形成了一条条河流。汾河也是这样,她发端于吕梁山脉的芦芽山,在大山里蜿蜒几百里,流出山口后,又千里南下,奔向黄河。途中有一百多条支流汇入其中,流经太原、临汾、运城三大盆地,流域面积近四万平方公里,是山西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五月的一个晴朗的上午,我沿着太原滨河东路逆流北上,来到了汾河出山口。眼前两座青山隔河对峙,滔滔不绝的河水发出哗哗的声音,从峡谷里奔涌而出。水是那么清澈,洁白的浪花下,清晰可见河底。河面有十几米的样子,虽然不能与南方的河流相比,但在我的眼里,已经是大河了。河口的一侧是二龙山,山脚下傍河的是窦大夫祠,明代建筑,古色古香。祠堂的背后是一所大学,整齐的楼群依山而建,青山碧瓦相映成趣。河口的另一侧是峰峦叠嶂的崛围山,在雄伟的大山前,兀立着一座馒头状的石头山,不算很高,仿佛一个哨兵,镇守着汾河出山口。
  我在河边找了个地方坐下来,静静地感受这山光水色的美丽和安详。我知道这看似不起眼的河流,却已是历经了无数的岁月,沧海桑田几亿年,有辉煌和伟大,也有心酸甚至是血泪。人类的起源与之相比,简直就是眨眼间的事。悲欢离合的那点是非,在它面前更是尘埃一般的存在。
  我感叹着,心驰神往的思绪来到了几百年前的汾河晚渡。我仿佛看到了明朝那个叫张颐的诗人,长衫飘逸,独立在岸边的高处。夕阳似火,彩霞满天,宽宽的河面倒映着彩色的世界。他目视着眼前繁忙的渡口,低吟出那首传唱至今的诗歌: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楼红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
  我再逆溯历史长河来到隋朝,正是汾河最风流的时代。好大喜功又穷奢极欲的隋炀帝,在山川秀美的汾河上,携文武臣僚、宫娥彩女十余万人,船队绵延十几里,千里北上,浩浩荡荡,来到芦芽山天池避暑游猎,极享汾河美景。当时之盛况,有诗为证:上圣家寰宇,威略振边陲。人维穷眺览,千里曳旌旗。驾鼋临碧海,控骥践瑶池。曲浦腾烟雾,深浪骇鲸螭。”
  接着,我的思绪又飞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楼船上。遥想当年,刘彻率领群臣,乘坐着高大的楼船行驶在汾河上。船桨激起白色的波浪,士兵们吹箫打鼓,气势威武宏大。一时兴起的汉武帝,站在高高的船楼上,远望汾河谷地秋色美景,心潮澎湃,吟出了那首千古绝唱《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我感叹汾河辉煌的过去,更感叹其今天。那曾经大泽汪洋的汾河谷地,千帆竞发,渔歌互答,漕运通达黄河、渭河、大运河,上长安、洛阳、开封,下苏杭秦淮,何以成了今天的景象。有谁知道,汾河遭遇了什么?
  汾河谷地自古就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粮仓。但大面积的种植和人口的增长,自然要与汾河争水争地。特别是自隋朝以来,吕梁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大运河,排运到长安、洛阳、开封等地,成就了三大古都的辉煌。甚至在北宋时期,吕梁山上专门为皇宫采伐木材的队伍,高峰时多达三四万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采伐的斧凿之声依然不绝。
  长期过度的采伐行为,严重破坏了汾河水源的植被,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水土流失。尤其近几十年的煤炭开采,更使汾河流域的水资源雪上加霜。不仅如此,曾经无节制地排放工业和生活废水,使这条历史名河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那是三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当我站在汾河边上,看着那股黑水的时候,我无语了,我为汾河的遭遇而悲哀。
  好在经过这些年的治理,汾河总算挽救下来了,自出山口向南几十公里,水清了,鸟多了,两岸的滨河公园更是景色秀丽、鸟语花香。
  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汾河人该觉醒了,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已经刻不容缓。或许有一天,我们还会看到扬帆远航的汾河胜景。或许人类只是过客,汾河谷地还会再现大河汪洋的壮美景色。我们期盼着!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