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中,舜帝是尧舜禹三代史的核心。舜帝后裔涉及姓氏百余个,以姚、虞、陈、胡、田五大舜裔姓氏演变而来,舜在民间以孝道久传,治国以仁政著称,为人以表率立明。
永济市科协主席郝仰宁著有《舜帝及后裔》,与《运城日报》原总编王雪樵合编有《舜裔姓源》等舜文化专著,在宣传介绍舜帝故里方面起到一定作用。5月27日,我们走访永济市张营镇坛底村82岁的李树林先生,他擅长书法绘画,教书育人数十年,对历史典故熟悉,交谈中,得知舜帝村有一通古石碑。
次日清晨,我与文友驱车从永济市区出发,前往张营镇舜帝村。
正是晋南红杏收获时节,勤劳的乡民已在路边摆开鲜杏售卖,车穿村过巷,经过南湖、韩村等村庄。路边田里挂果的葡萄架,一片连着一片,鸽子在低空飞翔,美丽而静谧的田园风光,被绿色和飞鸟赋予了无限的生机,人在画中游,我还陶醉在路旁美景之中时,车已经进入舜帝村。
舜帝村西滨黄河,东傍高坡,北望陶城,南见历山。坐落在古蒲坂城北约12.5公里处,1000多口人,有许多姚姓农户。我们和村干部一起来到村中央一处高矗的清代牌楼旁。牌楼通体以精美砖砌而成,中间镶嵌着一块清代巨大石碑,正面镌刻着“大孝有虞舜帝故里”。整个牌楼正面朝东,顶端砖雕匾额题有“迎紫气”,背面朝西,向着黄河,砖雕匾额曰“望瑶台”。石碑正文落款为:奉直大夫知蒲州事加三级纪录肆次董仲康熙五十九年三月谷旦敬立。
其背面除有功德册外,刻有一段文字:“舜帝诸冯西南坤元,离村约二三里,有帝舜古茔一所,近金台双庙,亘古相传,有帝舜饮马道,括四十步,西至黄河。”听着老乡们讲述历史,和他们合影留念。
舜帝村原属诸冯里。清光绪《永济县志》记:陶邑乡诸冯里,村六:南陶城、北陶城、永凝、诸冯、舜帝、尊村。(诸冯,古音读为zhūpíng,古地名。相传为《孟子》所说:“舜生于诸冯”)。文献多称“舜生于诸冯,居妫(gui)汭(rui),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建都于蒲坂。”舜的本意就是仁圣盛明的意思,《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帝始。”
在舜帝村村北2.5公里处,有陶城遗址,古有陶窑坡,均为细绵沙壤,十分适合陶器制作,传为舜陶之所。舜三聚为都,郦道元认为舜都蒲坂即此。因为在舜的带领下,当地陶器出名,商殷时期,蒲坂一度称作缶邦(陶器之乡。永济古为舜都,夏为畿辅,商属缶邦,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唐《元和郡县志》云:“舜陶河滨为河东县北四十里之陶城。”
舜帝村党支部、村委会门上红旗飘扬,悬挂着两个灯笼,分别印有“吉祥如意”“幸福之家”。
永济市把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主要工作,1990年永济县改市初期,旅游开发规划一楼(鹳雀楼)、二寺(普救寺、万固寺)、三故里(舜帝故里、柳宗元故里、杨贵妃故里),其中舜帝村就是三故里中的一个故里。
我们到村东的舜帝殿参观,殿门上对联为:“为帝为子为民为人圣恩铭记十二方,大德大孝大勤大善贤爱传承五千年。”殿中从东到西依次是尧舜禹三代帝王的塑像,尧为老年人形象,舜为中年人形象,禹为年轻人形象,体现出当时的传承情况。殿内两侧是二十四孝图,孝感动天为第一孝。
时近中午,天空晴朗,暖风拂面,回望历史,喜看新村,写成《题舜帝村》:黄河东岸舜帝村,源远流长阅古今。庙中位列尧舜禹,碑上留有功绩痕。陶城遗址勤劳作,仁孝典范传根本。造福乡亲有见证,文化传承古风淳。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