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欢迎来到亿点网 亿点网| 网站导航| 投稿入口| 客服中心
您的位置:亿点网 > 非遗 > 美轮美奂的珐华技艺从蚌埠走向世界

美轮美奂的珐华技艺从蚌埠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0-09-09 17:59    来源:蚌埠    作者:弓长    浏览:
0
2019年11月17日至19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技艺(龙子湖)交流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在蚌埠举行。

作为大会重要内容之一,11月17日下午,在活动主办地蚌埠“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内,与会国内外嘉宾共同见证了“传承与创新——珐华技艺复兴成果发布”的举行。发布会上,一件件精美的珐华艺术品揭开神秘面纱,向世界宣告失传了300多年的珐华釉烧制工艺成功复原,中国珐华正式从蚌埠走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珐华与“唐三彩”齐名,是一种在琉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该器物元代创烧于山西,明代景德镇也开始仿效烧造并盛极一时。在短短三四百年的发展史中,珐华的生产和制作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以复杂特殊的制作工艺和艳丽明快的低温彩釉,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一朵绚丽奇葩。

展览揭幕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严昭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树春,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王诚,全国政委委员、上海湘江实业董事长马国湘,和策展人于山一道为这次“传承与创新——珐华技艺复兴成果发布”进行了揭幕。

作为寺庙法器和家庭陈列品,珐华器深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喜爱,其技艺始自元,兴于明,止于清。清代雍正以后,珐华器逐渐停止烧造,这项高超的工艺技术从此消失。由于珐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现存少量的珐华器仅存在于国内外的博物馆中。


作为心系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匠人,于山、张勇勇多年来潜心研究珐华技艺,自2010年起,开始筹备珐华复烧工程。2016年,他们与伙伴共同创立“朝元窑”,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不断探寻,最终凭借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扎实的实践积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两年前试烧成功,并荣获当年山西省文博会“神工杯”工艺精品银奖。此后“朝元窑”继续巩固成果、研习前行,最终在大器形的立件烧造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此次珐华技艺复兴成果选择在蚌埠发布,并亮相于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技艺(龙子湖)交流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有其深刻含义。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认为,文化技艺是技艺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粘合,在当今世界备受重视,而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一直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需要一个载体来推动世界文化技艺的创新性活态传承,在充分挖掘文化蕴含的基础上,增进中外文化交流,让文化技艺在交流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传承,让世界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蚌埠就是这样一个载体的最佳安置地。作为禹会诸侯地、淮畔明珠城,蚌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摇篮”“帝王故里”。

   

千百年来,这片淮畔热土孕育了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汉文化、明文化、淮河文化的繁荣昌盛,融通了南北大地的不同文化基因。特别是近年来蚌埠 “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的建设,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技艺,让中国古代建筑和外国文化展示馆交相辉映,与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成立世界文化技艺中心的设想不谋而合。珐华技艺从蚌埠走向世界,是蚌埠文化开放包容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文化技艺交流碰撞的最优选择,更是饱含了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殷切期望。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