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古建上的木雕,渐趋消逝在历史云烟中,传统精湛的纯手工木雕手艺渐渐失传。
可是,平定县有一位深藏不露的能工巧匠郭陶寿,今年78岁,经他的双手打造出不计其数的木雕精品,那些精致繁复的吉祥图案,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艺,承载了他65年的木雕梦。
13岁时迷上了木雕
郭陶寿是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郭家垴村人。他天资聪颖,虽然祖上并无从事木雕方面的手艺人,但13岁那年,他遇到一位名叫冯化枝的良师。冯老师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会,更神奇的是,他还会木雕。郭陶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老师木雕作品时的情景。
那天下课后,老师拿出一个圆圆的东西让他看。他仔细一瞅,是核桃!再细瞅,小小的核桃上雕着小船,扯着风帆。船上头戴斗笠的艄公正在努力撑船,船中有舱,舱里坐着一位姑娘,挎着竹篮……这不就是语文书上学的《核舟记》的生动再现吗?小小的核桃上,居然雕了这么多东西,而且纤毫毕现,惟妙惟肖。老师的这件木雕作品一下把小小的郭陶寿震住了,他捧着左看右看,惊叹又好奇。惊叹的是,传统木雕太美了!好奇的是,老师是如何在这小小方寸间雕刻出如此一方大天地的呢?
跟着冯老师学习绘画和各种乐器的郭陶寿,从此被木雕迷住了。对读书考试不感兴趣的他,开始把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投入在木雕上。他翻来覆去捧着老师那个小核桃研究,他找来钢锯条、买来雕刻工具,开始雕《核舟记》,最后居然雕得和老师雕的一模一样。
多观察,下刀有神
老师的激励更增强了郭陶寿的雕刻劲头。17岁那年,他找来一块木板,中间掏空镶嵌上镜子,镜子周边的木板上,他用浮雕技法雕满了缠枝牡丹。牡丹花瓣翻卷,一片片,一朵朵,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疏密有间,惟妙惟肖。郭陶寿用一个月时间做的这个木雕镜框,被人一下子就相中,掏80元买走了。要知道,当时,人们月工资也就30元左右。郭陶寿一件木雕作品,一下子挣了别人近3个月才能挣的钱。郭陶寿别提多高兴了,他的父母也高兴坏了。
郭陶寿钻研木雕技艺的劲头更足了。闲暇时间,他根本无心玩,完全沉浸在木雕学习创作的快乐中。可惜的是,成年之后的他,因生活需要到一个煤矿工作。直到55岁退休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才又重新捡起木雕创作。
木雕创作,需要先画好画,再雕刻成立体的样子。这个在脑袋中二维转化成三维的过程,需要创作者对作品了然于胸,方能下刀有神。而要了然于胸,必须做到多观察。于是,天空飞过一只鸟,郭陶寿会仔细看,鸟飞翔时翅膀是怎样伸展的,头是如何仰俯的;藤蔓上挂一串葡萄,他会仔细看,葡萄饱满时是怎样的,枯瘪时是怎样的,悬挂着是什么样子的,色调明暗是如何变化的……看得多了,他慢慢胸有成竹。他会从世界万物的表象,经过大脑的丰富想象,将它幻化成各种立体形象,作为素材储存在大脑中,之后运用到木雕创作中去。
退休后沉浸在木雕创作中
退休后的郭陶寿顾不上含饴弄孙,一门心思沉浸在木雕艺术创作中。确定好主题,郭陶寿便走坐不离地构思图纸,有时就连做梦也在梦木雕。这时,平时积累的那些素材便一个个从脑中“蹦”出来,根据木材走势和大小,郭陶寿在脑中组合拼接混搭起图案。图案,要考虑美观,还要考虑力的分配,确保图案互相牵扯纠缠而不会断裂……其中不知消耗着多少脑细胞。郭陶寿说这个再辛苦也必须得谨慎做好,因为这是整个木雕创作的最基础。只有图案造型设计好,令人满意,方能进行后续的雕刻。
木雕除了消耗脑力,对体力、耐力也是很大的挑战。图案构思绘制好,郭陶寿会垫着复印纸搁在木板上,将图案印在木板上,根据造型需要,选择合适的雕刻工具和雕刻技巧,开始雕刻。
把木板放在工作台上,拿出雕刻的十八般武器,郭陶寿就开始静悄悄地弯着腰,眯着眼,刻、剔、凿、挖、剜、钻、磨……有不同的工具之下,木材发出不同的声音,似优美的音乐。老伴端来饭,他案头一放,放着放着就忘记了吃。有时忙完一抬头,天已黑了。
接到订单,郭陶寿总要悉心绘图,每次总要绘制三四份不同花样的图案,供顾客参考挑选。顾客确定图案后,他再操刀制作。雕得时间长了,脖酸、背困、手僵。记者看到他的手指关节都突出变形了,手掌握刀的部位也磨得红红的,结了硬硬的茧。儿女们也劝他,岁数大了,歇一歇吧,但对木雕的这份热爱让他停不下来。现在,他雕刻的一些座屏,被摆进了一些单位的大厅;他雕刻的一些太师椅、八仙桌,被摆进了古典家具爱好者的客厅;他雕刻的挂屏、佛龛等,更是受到顾客青睐。
酒香也怕巷子深。郭陶寿想有更好的平台将他的作品展示出来,有更多喜欢这门技艺的人来学习,把这门传统手工木雕的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品味到中华传统木雕文化瑰宝的神奇魅力。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