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李夜冰官方网站!
3002总访问人数
位置:首页 > 评论 > 不拘一格 独树一帜

不拘一格 独树一帜

发布时间:2019-08-28 18:00:27编辑:王宏建来源:亿点网

《李夜冰先生从艺60年画展》学术研讨会

        首先李先生的画展非常成功,我向李先生表示敬意和祝贺。
        同时我也感到很震惊,我觉得这么好的一个画家,几十年来画出这么多好的作品,我不知道在全国是不是普遍都知道。十几、二十年前美术界发现了一位画家叫黄秋园,那个老画家也是几十年来,默默耕耘、默默无闻,突然发现了,我觉得李先生有点像。不过两个人是两种不同的类型,黄秋园是属于传统的笔墨,李先生却是属于创造、创新、独创性的画家。我期望这个画展在山西开幕研讨后,希望它能扩大到全国去。对整个美术界,对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寻求一些启示,一些学术性、一些艺术上新的道路。
        他的画、他的许多东西给人一种启示。我就不多说,我就想谈我发言的主题不拘一格,独树一帜谈或读李夜冰先生的荷花系列。
        我只谈他的荷花。这些画在楼上楼下展厅,我都很喜欢,但是对我来说印象最深、最具冲击力的是一楼展厅的荷花系列,这是李先生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创作的作品。关于荷花是我们中国画传统绘画里非常重要的题材。从北宋的《出水芙蓉图》到各个时代的花鸟画大家都以它作为创作的重要题材,还有八大山人、近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荷花都是他们的主要题材,还有一个著名女画家周思聪,在她晚年生病以后的几年里,创作的全部是荷花系列,非常让人感动。
        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寓意,我觉得李先生的荷花系列有这层意思,但是超出了这层意思(有个人以笔抒情,以画言志这个意思来表达自己心的高洁),有的画不能用清晰的语言概括描述出来,却让人能感觉的到。
        从更大的意义上说他是通过荷花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比如说《圣火之花》把荷花整体红色来表现,他不是摹写客观对象的颜色,完全是用主观色彩来塑造形象。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与北京奥运会圣火有关系?应该说是与2008奥运会创作有关系,那么它的寓意就更深了。我说出了不算,大家(或读者、欣赏者)能感受的到,大到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李先生画荷花呀,我在一边看一边琢磨研究,李先生为什么要,这个起源是什么,范仲淹在那个《岳阳楼记》里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他试着探求古代仁人他是怎么想的,我也尝求画家之心,我也不知道对不对,我觉得李先生对荷花不是一个题材,对荷花有一种特别的热爱,可能是情有独钟,寄荷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仔细研究了展厅的画和画册作品,他的画有描写夕阳下的荷花、有夏季荷塘里的荷花、有秋天的、初冬的荷塘与月下荷花,几乎一年四季、一天四时、风雪雨雾、日月晨夕、残塘春雨等等都有表现,好象他就生活在荷花的世界里。
        那么在荷花系列中,我看到、注意到有这么几种题材,比如说那几幅《莲洁》、《皓月暗香》、《墨海荷韵》等完全是无色彩笔墨,在这里面也非常符合传统,但是他不是学习某家、某个人,而是有着他自己独到的东西,又能看到他深厚的笔墨功力。在构图上非常独到,但是又能看到某些大家的影子,比如说潘天寿的荷花,我不知道先生是不是受到了潘天寿荷花的影响?而他构图又非常精妙,疏密,开合非常讲究。如《静静的思念》、《莲洁》这些画都能体现出来。
        李先生在他的新六法里有一条以色代墨见其笔,我觉的在他的荷花系列里表现的尤为充分。比如画册第一页《红色的梦》表现红色,《夏塘凉意》表现绿色。《出淤泥》他把背景用荷花高高顶起来,这个画法非常独特。而在《幽幽绿滩淡淡清香》中他把荷花水完全画成深色、墨色,不是留空白,与下边荷叶绿色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我就联想到版画中的黑白对比,在黑白之间构建了很多东西。我们也看到过,李先生也创作过很多的版画,我想他是不是有意无意的借鉴了版画的某些长处?还有很多作品表现色彩的笔和韵,就体现出他所追求的色墨混用求其韵。
        我们知道中国画讲线条,讲笔的力度。中国画是用毛笔,墨色来造型,画册这张画《红色的梦》用红色、棕色、白色来表现线条,也一样能表现出力度来。这一点我就联想到他的其它作品,如五十年代的油画创作,包括一些风景的天空,如果你看印刷出来的其实就是一个色调、色块,但仔细看原作,他里边是线条、笔触,非常有力量。力量的表现非常肯定,不是一般的涂涂抹抹,他一笔下去就非常肯定,这点在油画这里体现出的力度,无论在他几十年之后,他在色和线条里面一样表现出中国画所具有的那种力度。
        另外我想他在画荷花时候,充满了感情。让人感觉到以情写荷,以情画荷。他的荷花首先就是荷花,荷叶、荷塘,就是荷花的造型,我还没有看到过那一个中西画家、油画家、水彩画家、中国画家,这么画过。他里面有的线很细,有的用墨线勾出来的。一般画家常有这样一种模式(或者是工笔画重彩、或者是大写意、或者是齐白石的荷花、或者是潘天寿的荷花),一般都在这里学习,稍微有些变化,以后再有自己。李先生的荷花造型观察角度就不一样,他不是在那里拼接,好象他是研究透了带有装饰性,好象是从上面看,荷花是怎样开放出来的,不是概念性的,如黄的莲子。他的荷花造型,我觉得突破了传统的观察角度,具有装饰性。比如说他把荷花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和艺术符号,花的造型,有的画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情思、情感和思绪,如比说《红色的梦》非常强烈,画的是荷花,整个画就是红颜色。我在揣摩先生的这个画寓意的是什么,但画的题目,写着红色的梦,首先是个梦,这个红色非常耐人寻味,我在这里不能解读,以后经过画家自己的解读,或者其它人的解读会增加这幅画的魅力。《疾雨》画的荷花荷叶都塌下来,这方面他有很丰富的感受、感想,想法在里面,还有《圣火之花》等等。
        另外我很赞成薛先生讲的,客观的写实再现和主观的表现,这两方面都有,如果说李先生早年的油画、年画、水彩、等客观再现写生作品多一些的话,那么晚年的荷花系列主要偏重于主观情感的表现。李先生早年的各种涉猎,包括油画、年画、版画、水彩、水粉、工艺美术舞 台设计等多种门类的创作,形成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我想这些功底都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他的荷花系列创作中。荷花系列的创作,由于他偏重的主观情感,其抒发和主观表现,也更自如些。如果写生,有一个客观的对象在那里,多少对画家有一些限制,当然写生也不一定,写生更能丰富他的笔墨。但是还是局限一个客观的对象,如何把那些东西随心所欲的拿来,像《圣火之花》他就这么一组合,是那样的生动而自然。在现实中我们见不到这样的荷花、这样的颜色、这样的构图。还有《出淤泥》一个圣洁的人高高地仰起头,很难在现实中找到这样的对象,但是他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表现,客观的分析,还是荷花。他可以更加主观地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他可以任意抒发、书写,用笔、用墨、用色彩、用线条、用中国画线条中的笔触、色块去书写,来编织他的艺术之梦。我想《红色的梦》,也可能是革命的梦或者建国六十年的梦都可以。虽然我们没有深入地交谈,但我理解呢主要是他艺术上的追求,艺术上的一个梦。到这呢我想一个艺术家,一个人能够达到随心所欲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很难得的,这说明了他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高地程度,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时候,尽能体现出人的创造活力和自由。但是这个自由呢又不能违反规律自由,违反规律瞎自由,不管社会也好、自然也好,都要失败,都要碰壁的。他就像孔子所说的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我觉得他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怎么组织安排画面、怎么书写、怎么表达他都是完整的,都是非常好地一幅作品。有些作品呢,还值的艺术家们、研究者们很好地去研究体会。所以我觉得李夜冰先生在他的荷花系列创作中,突出地体现出他艺术上的创造性、创独性、创新性,他的画可能有很多人的影子,有古代人的影子,有现代人的影子,有外国人的影子,但是他不是任何人的而是他自己,他的作品就是他独特的面貌。在这方面我体会出来两个方面,一个是李先生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从两个方面做得很成功:一个是对传统的整合,一个是中西的融合。他在学习创造过程中,已经整合了传统中的各种各样的元素。我们谈中国画传统的时候,往往是谈南宋元明清以来文人画的传统,强调笔墨,强调个人情感,强调个人意气,描写心中意气。而李先生并没有甩掉文人画的传统,也非常重视他的笔墨,但是同时上述到唐宋有宫廷绘画(庙堂绘画,有庙堂之气这个说法但在学术上这样讲不严密)他讲究造型、讲究色彩、讲究神韵。北宋以前都是神品,神品第一之说,后来再逸品为第一。原来北宋唐以前,来品画神品为第一,后来有文人画逸品为第一。这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化,那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东西,还有一些佛教美术、敦煌壁画,还有其它很多壁画。敦煌壁画里面色彩太丰富了,造型都是可以学习的。也像李先生自己所说还有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色彩的艳丽、亮丽和单纯。还有民间美术作品中体现出的真正中国人的一种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可能不能用言语说出来,他积累了十几代几十代,或者说山西有很多民间东西、民间文物能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我觉得李先生文章中也谈到从多方面吸取营养,并不是从几方面去吸取东西。中国的元素、中国的传统把他看成一个大的传统整合, 哪一方面都不能单独来说,他把它们整合起来,然后再转变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方面他有很好地努力和尝试。再一个就是中西的融合,李先生的素描、速写、油画都非常好,他是从西画入手,对西画有着很深地理解和认识。西画中的构图、色彩、色调、包括点、线、面、块面的有序排练组合,张力上和中国画的水墨结合起来,很有现代感、时代感,或者说很有现代意识。他不是纯构成的,不是西方的现代艺术,不是未来的,他是融合起来创造的作品,其本身就是现代感、时代感。他有一幅画一楼展厅角那儿的《残塘》这幅作品,我在那里坐了半天研究琢磨。这幅作品有它的肌理、有它的笔触、颜色,但它还是中国画,它整个画面非常协调非常完整。我就想起了莫奈晚年画的一系列《睡莲》有的画的很大,我想李先生把这张画拿出来摆在一起一点也不逊色。他用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出油画的色彩力度,这种尝试是非常难得的。
        总之李先生在这里的创作、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现在只是感到他的好,但究竟怎么好还需要近一步的探讨,今天的发言只是初步的意见,谢谢各位。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