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欢迎来到亿点网 亿点网| 网站导航| 投稿入口| 客服中心
您的位置:亿点网 > 旅游 > 人祖山 > 动态新闻 > 人祖山历史岚烟(四章)

人祖山历史岚烟(四章)

发布时间:2019-09-08 21:10    来源:亿点网    作者:刘慧娟    浏览:
0

                                                   ​寻找:我只是一粒灼热的尘埃
 

借一缕清奇的云丝而来,探幽华夏深处的血脉和骨骼。抚摸创造的青春,捡拾蓝色的旋律。

人祖山,此刻被思绪萦绕。

我来寻根,也来寻找钥匙。

透过五千年烽烟,瞭望那轮古色古香的太阳,依旧在高天照耀,这方天地,因为孕育而别具灿烂。

那是龙的体魄,天性中有着腾飞的气势,自古就气壮山河。

草叶上,依稀可见五千年前的皑皑积雪。每一块石头,都是流动的记忆,镌刻着始祖最初的期许。

欢快的云雀,在历史的空中起舞歌唱,那里的泥土,处处蕴藏着闪电般的活力。

站在这里,我只是一粒灼热的尘埃。我羞涩的灵魂,不敢直视原始的坦荡和赤裸。不是因为我的虚伪,也不是因为我的胆怯,而是我常常迷失于此岸和彼岸之间,不知所措,有失龙的精神。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逐一触摸,感觉人性本善的暖韵,触摸干净的眼神,清澈的吟哦。聆听远祖悠扬的抒情和呐喊,纯洁的号子和语言。

在俊俏的历史长廊里,我缓慢地攀援并采撷,采撷远古的音讯和表情,采撷祖先的种种悲欢。

人祖山,作为始祖的形象,给了我沉稳也给了我内涵,给了我从容也给我冷峻。让我明确身前和身后的彼岸。

给我帆的同时,也给了我停泊的铁锚,我拥有了前进的动力,也获取了停靠的港湾。

让我仰望人之初的纯美,让我身处现实却又灵魂入幻。

回望人祖山,我的心,渐渐澄明起来。对周围的种种假象和谎言,微笑却不屑说破。


问询:遥望女娲背影
 

女娲起身的时候,候鸟正在迁徙,她温柔的眼神望着火焰,望着越过吕梁山的风,良久沉思。

陶罐汲满了水,四周充满粟和谷物的香气。地穴的屋子,没有虚无的梦想,没有铠甲和刀剑,只有原野中四季更替的花香果馨。

她深不可测的母性情怀,让纷纷扬扬的生命作别母体。而后,轻轻一抬手,土地丰腴,万物摇曳着蓬勃生机。

她从容回到传说,将众多生命留在真实里。

我在懵懂中被撒向了红尘,不知道是悲是喜,我有了自己的名字,却不知自己是谁?

我最终明白,自己原来是她手中的一星红泥,遇到火,会燃烧。遇到水,会清澈。

可惜,我却在水火之间,相遇了另一星红泥。

他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他是谁?为何而来?为什么我与他,有时冷如冰铁,有时暖如地火?我们心灵彼此碰撞,又不能够靠近。

我们或许是岁月遗漏的种子,是同一块田畴的两棵麦穗。是命运留下的某种暗示,是五千年前祖辈错乱的眼神,是黄河咆哮时波涛里的汹涌,是风平浪静里的一缕柔情。

是生命的某种契机,或是命中注定?注定要穿过风生水起时的那声长叹,历经转身和回头复杂过程。

我们渴望走近,却又彼此不够信任。很想梦回千年,作一回死亡和再生的考验。

我想丢掉所有的舞台,去演好一个角色。带上我全部的温柔,用女娲补天或造人的气魄,为他,画一个圆。

绿草茵茵,借女娲娘娘的神灵,捧一抔三晋黄土作证,让我们相照的肝胆,相携的灵魂,回到最初的感动。让我们的向往,重归那片圣洁的宁静。

梦里,总有一棵望眼欲穿的树,昭示结局还远。到底要经过多少误解,多少等待,多少泪和期盼?

我默默中遥望女娲的背影,想得到那个答案。

断想:昨天和明天都需用爱照耀

昨天,不需要赞歌,却深深地藏在天籁。神话,虽然虚幻,却真实地延续在生活里。身为生命,经得起风雨剥蚀,经得起日月的打磨。

人祖庙,6200年前“皇帝遗骨”和文化遗存,早已将万卷人类历史浓缩为一声惊叹。无论时空怎样切割视线,历史始终纵横清晰,不乱本末。

抵抗“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困厄的同时,也破解了人与自然的密码。给生命的视野,平添几分豁达。

那块石头醒着。铭记原始的执着和坚韧,铭记中华是龙的化身,铭记观天望日的“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望断万年沧桑,画八卦以示顿悟。

河图洛书似有若无,坐标却直通伏羲画卦中心——人祖山。

纵使卦爻云遮雾绕,宇宙的浩渺之风,依旧若隐若现历史的千般风姿,万种风情。“众风之门”原是伏羲拨开混沌之气,辨东西南北,四方驰骋的“风源”。猎猎风中,伏羲与女娲,高扬“风”姓大旗,使华夏一路奔涌,源远流长,……

挂甲山、八卦坪、伏羲岩……

卦爻里的伏羲,远远地站在那里,他已经完成了人类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哲学难题。

娲皇宫、补天台、女娲洞……

补天的女娲,也远远地站在那里,她已经完成了补天和人类生物学起源的命题。

穿针梁、滚磨沟、合烟崖……

天意撮合了化生万物的伏羲和女娲,这两个同甘苦共患难的阴阳二爻牵手。灿烂的华夏文明开始了。

种子入地的表情和植物拔节的声音,让伏羲感动。白昼和黑夜的更替,牵动着伏羲的心。花红草衰,果丰叶落,斗转星移,寒暑交替,伏羲开始拟历法。女娲开始抟土造人,磨石具,制陶器。

每一缕香,都是通向根的叶脉,每一面旗,都有女娲的身影。

人祖山,是伏羲和女娲的造人化物的实解,是人类的源头,是华夏民族发展的大写意。

开始将“龙”作为中华之魂和凝结民族符号的伏羲,后因思念南海炼石补天女娲,望成了亘古不变的等待姿势。望成了一块永远的石头。

日月轮回,沧海桑田,人祖用坚韧和执着,将爱,在人类长河中演绎为永恒。


顿悟:建一座人间醒园
 

光阴一层层逝去,人类一代代更迭,三皇五帝成为神话,而伏羲女娲却从来没有走远。人间处处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无声的山岚,无语的岁月,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太阳。也延伸了一个个新的神话。

女娲至今仍旧俯视人间,将火和彩石,化为廉政风暴,填平物欲横流的沟壑。

她从来没有停止弹奏笙簧乐器,弹出自然山川的飞流美韵。她用美的乐曲,净化心灵,唤回人间最初的本色。

当时代目光与女娲目光相触,便有雷电震撼心弦,便有千万年的彼此会心。人类发展,世世有女娲,代代有伏羲。

亘古的清风明月,永远照耀着华夏大地。

女娲以人类始祖的伟大义勇,补上苍天一角。时空透过历史摇曳的枝头,在冷峻中寻找挺拔的概念,捕捉江海涛声。

那不是狂涛,其实是一种宁静。只不过是把漏洞补上,把缺失的填平。只不过把历史责任,看作是生之神圣。

有一阵巨响从苍穹传来,那不是闪电,那是强悍刚正的廉政雄风,借雪的素洁和银白,拔掉忧思和杂草,压邪匡正。这种声响,引起华夏新思考的同时。让全世界都侧耳倾听。

用正本清源,建一座人间醒园。虫豸羞于仰首,禽兽无处藏身,一切阴谋和贪婪都在阳光下瑟缩,家国都枝叶茂盛。

中华,踩着祖先的谣曲,再次从浮躁走向坚定,从犹豫走向坚贞。走出应有的民族豪情。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大地开满了花朵,四野生辉,千家万户安居乐业。

华夏子孙,无论江山,无论生命,在人祖的光辉里,都不许堕落。

(责任编辑:亿点网)
上一篇:回家:一座山的呼唤
下一篇:风山顶上
  •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