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祖山,是镶嵌在吕梁山脉上一颗璀璨明珠。它位于山西临汾市吉县县城西北方45公里处。西南距离黄河壶口瀑布约20公里,西距黄河约5公里。主峰海拔1742.4米,面积约203平方公里。山中历代庙宇约达200处,其最负盛名的是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的人祖庙。
巧的是相隔壶口瀑布之河西地宜川县境内,也有人祖山和盘古山的典籍记载。 依据宜川清乾隆18年(1753),知县吴炳撰修的《宜川县志》记载:“人祖山在县东十五里,属加阳里”、“人祖庙在县东二十里丹阳里古土寨村。”相传,轩辕皇帝到此山训练老虎等猛兽,演练“虎阵”,为逐鹿中原做准备。我想,这同冯彦山教授的观点“伏羲始于河南,生活于人祖山,葬于乔山”不谋而合。因为,吉县和宜川一河(黄河)之隔,而且是通往黄陵乔山的捷径和必经。 宜川《吴志》云:“盘古山,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孤峰突起,俯视万山。中有井。盛夏犹多积雪。”传为盘古氏卜婚处(原为“订婚处”)。有嘉靖三十九年二月初九日《明嘉靖庙碑记》、道光三年八月十三立《盘古庙重修碑记》等为佐证。这和吉县人祖山有关盘古的传说又相吻合,但比其故事更多、更传奇。比如:盘古庙、公山、母山以及卜婚的实体和传说……
我热衷地名研究。对河东吉县“庖山——风山——人祖山”地名的渊源和沿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地处河东(吉县人祖山),一个位于河西(宜川人祖山),而且有山、有庙、有祭祀,至今朝觐的香客不断。这似乎在人祖的生活年代,它们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某种联系。当然,文化无界域。我想,这为吉县人祖山的开发、研究也许提供了更加深入、宽泛的领域和新视点。
6月27日中午,我开着车子,我们一行四人驶往山西吉县的国家4a级名胜区——人祖山。我有幸被作为特约代表参加——中国新文学学会诗歌分会暨年会“百名诗人咏人祖”采风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来人祖山,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来到“人祖山”,我迫不及待的在宾馆门前、搭建的舞台边,尽情的美拍。纵有“先睹为快”的迫切心理。
利用报到间隙,我们延安的同行在马缠明的引领下,先是在停车场边驻足耿世文撰文《忘忧瑶》的石刻,“烦忧知多少,还是忘却好……”,细品拍照。路经通往彼岸的“凌桥”,有联:“灵虚桥起山中景,踏浪人归世外心”。站在索桥上,心儿都在晃悠,使人神往又惊悚。接着,沿小路来到拓展训练中心。坐“猴”转、空中走索、水上挑战、转木桶、攀岩等惊险刺激的项目尝试个遍。
山里的天,就像孩子的脸。时而,下起了蒙蒙细雨,这给出游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我们漫步“瑟湖”,一块岩石上篆着“伯牙弹琴——六马仰秣……”的刻文。岩石的背后,是宽阔的湖面和在湖水里自由浮水的鸭子。雨中的湖水,泛起点点涟漪;放眼远山,满眼葱绿,雾霭暮气,山涧秀丽迷人,徜徉在小湖边,使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我们被安排住进 “忘忧山庄”窑洞宾馆。周围,山峰突兀,溪水涓流,山幽谷深,群山环抱,环境优雅。窑洞梯次设计,错落有致。院墙洞门的南门,右联,创于女娲成于有巢祖祖辈辈青蓝继越方有这冬暖夏凉好居所;左联,始于伏羲造于燧人世世代代薪火相传才见那色浓味香美膳馐。横批是云瞻。北边的圆形砖门上,右联,一尊人祖雄天下;左联,万代仙居亘古今。横批是望月。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翌日,我早早起床,雨还在下着。早饭后,雨渐渐停了。我们乘坐中巴车一路往西南驶去。一路上。主办方,为我们安排了最好的导游讲解——对人祖山做了概略的介绍,用《南泥湾》的曲调,填词演唱《人祖山好风光》。自然、流畅而亲切,也唱出了对人祖山的深情和挚爱。
经过30分钟车程,车子在人祖庙山脚停下。在引导下,我们攀上左边的一条小路。陡峭弯曲,曲径通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沿着崎岖山路,来到人祖庙大门前,映入眼帘是用片石磊起的约两丈高的一圈防御屏障。顶部是墙垛,腰间留有规则的射击孔。据说,这是抗战时期构筑的工事。我们径直门洞进入院子。它的正面,即坐北向南是娲皇宫,里面供奉着“女娲”的塑身。院子的右面,坐东向西是“伏羲殿”,这里供奉着伏羲皇帝。
沿着“娲皇宫”和“伏羲殿”的中间即东北往后走,就是“人祖庙”。 面对人祖,我心血澎湃,思之心伤,睹之泪奔。其东侧,是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庙门的侧面,悬着人祖庙出土、经2012年1月8日北京大学(ams)碳——14测试的距今6280年“人头骨”报告。这一结果,是女娲从神话传说走向现实的人,也奠定了人祖山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
庙门前,是一块和山一体的巨石,其身“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里”。岩石上,是人面蛇身、女娲头顶“五彩石”的造像。其前,是天然的圆形和方形石窝。据说,这是“天圆地方”的寓意。远眺,氤氲缭绕,淡淡的雾霭,轻轻缠绕在山巅,烟尘缥缈,薄如蝉翼。若在女娲石上观天,似乎近在咫尺。也因此,才有了“女娲补天”的传说。
绕行庙后,和山岩挥然连在一体的是一尊就地取材凿刻的石龟。其后,是一石碑。碑文因风雨剥蚀,文字漫漶,已看不清是何年何月何日的碑记。
过石龟,右转下台级,我们踏上了一段奇险的山崖栈道。它壁立万仞,层岩叠嶂,脚下是用木板搭建成的一条小路,栈道内侧镌刻着十八罗汉。岩画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中间,还安放着几尊神灵。这里,就是悬空寺。
攀上,又进入主庙院。从西边低矮的石拱门进去,左转经一座小庙前,攀爬木梯而上,踏上了抗战时期修筑的工事,犹似旧时御匪的山寨。迎面,是一片开阔的丛林。居高临下,全在视线以内,一览无遗。沿壕沟往前,便是一座坚固的碉堡。往下,又是悬梯。最底层是暗道和弹药库。真是,进退自如,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
返回停车场,向前约30米右拐,就是抗日烈士纪念碑。1938年,晋绥军66师206旅431团,为掩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机关、学校数万人西渡黄河,做战略撤退,与5000日军于人祖山激战两昼夜,牺牲127名官兵,赢得胜利。因此,这也成就了人祖山的抗战文化。
再往西南,一个山坡下去,便是“金,国子监祭酒及刑部尚书内翰冯延登的衣冠冢”这是人祖山文化的扩展。迁徙内容的左联,仁者之勇兮决以刚;右联,身已灭兮名盖光。墓冢的正门两侧,左联,杀身许国称忠勇;右联,取义成仁乃圣贤。足见人祖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