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开花调",是起源于宋元时期,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一种汉族山歌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左权开花调歌构思精巧,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强。
2006年5月20日, 山西省左权县申报的"左权开花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左权民歌,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小调中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山歌艺术形式--开花调。左权开花调属"山歌体",因唱词精巧新颖,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开花调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
据《辽州志》记载,上古五帝颛顼之子祝融封于辽阳(上古时的左权县),人们在供奉远祖祝融的祝融祠举行祭祀活动时,曾经反复吟唱、祈祷祖先赐予他们光明和幸福。隋开皇十年(590)恢复县制后,民歌独特的风格开始形成,大腔、小调、杂曲三种形式交相辉映。事实上,从现在左权民歌"大腔"的曲牌结构中,仍然可以找到宋代"唱赚"、元代"散套"的痕迹。明清时期,民歌已经成为人们抒发怀抱、寄托情感所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武军山诗抄》、《辽阳痴士诗抄》等文集和流传至今的《绣荷包》、《闹五更》、《禁洋烟》等歌词中都不难找到历史的印记。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们用民歌宣传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