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亢佐田官方网站!
1613总访问人数
位置:首页 > 亢佐田简介

亢佐田

亢佐田的绘画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新中国美术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即:由美术而艺术,由叙事而抒情。作为在苏联现实主义美术教育模式规定下成长起来的画家,亢佐田们的成长年代,本就是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个结果,或曰一个成果,因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美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功能性要求,使得,这个时期的绘画,带有了明确的叙事、概念、言说色彩。此中,叙事型绘画,是这个阶段最具有史诗性的美术成果,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美术记忆,留在20世纪新中国的美术史册上。亢佐田的《红太阳光辉暖万代》即为此。这幅画创作于1972年,在1973年的全国美展上一出现,迅即引起强烈反响,画中老大娘和孩子们一起畅言美好生活的幸福情境,留在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年画、挂历、中、小学课本首页等多种媒介上,成为最具有现实主义情味的经典画作,制造了全球美术作品印刷过亿的神话。作为新中国美术的一个标志性画卷,当年,亢佐田曾应命四制其稿,被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及至30多年后的今天,这幅画仍以“20世纪中国美术经典作品”“国家一级文物”之誉载入《百年中国画集》《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中国工笔画全集》《20世纪美术经典》《毛泽东时代美术》《新中国美术史》《新中国美术60年》《中国当代传世名画全集》等,成为一个历史的记忆,镌刻在新中国美术史册上。

红太阳光辉暖万代

一个画家的成长,身上必然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红太阳光挥暖万代》的创作年代,正是亢佐田生命的韶华之年——三十出头。从一个受过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乡村教师,转道专职美术创作,作为当红画家,亢佐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继“红太阳”之后,又有《花红苗壮》《红心不老》《打金枝》《无猜》《鸡多蛋大》《南国风情》等颇具影响的作品相继问世,并且都因“红太阳”的光辉,在媒体引起反响。可谓一夜当红,但“红”的姐妹篇《红心不老》,因描绘了一群风烛残年的老人向年轻人挑战,被“四人帮”定为黑画家,卷入中国美术史的“黑画”风波,又让他一夜变黑。在那个大红大紫的年代,这样的人生履历,一如直线空中又急剧而下。这对正在韶华之年的亢佐田,不啻为一次“灵魂深处的革命”。因了这革命,亢佐田才能比较立体地体悟了这个时代正反两个方面的情状和况味。少年老成,及早地让双脚踩到了结实的陆地。他的绘画,此后,由人转移到物,也即由叙事转入抒情。也就完成了他这代画家绘“由美术而艺术”的这样一个过程。在“美术当随时代”的这个历史进程中,亢佐田是最具有说明性的画家。因为,他的学业背景除却与时下苏联现实主义绘画教育模式同步之外,他的潜意识中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宿命影踪对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的是,亢佐田小时候,父母想为看他命相,请先生为他测算“八字”。这种带有中国传统玄秘色彩的文化记忆,像一粒种子埋在了亢佐田心底。先生说他命里占了一个“YI”字。 “YI”为何物儿?父母不解,后来亢佐田念了书,读了大学,知晓了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国古老的人生哲学,便自以为这“YI”占的是个“义”。后来学了画,才恍然——原来这“YI”不是“义”而是“艺”。此时,乡村有这样一个流传——“某公半生清贫,遂请一风水先生看命。先生建议在坟墓里埋一支笔,便可生出做大官、嫌大钱的子孙。此公想,买笔不算费力之事,便买了一大把笔埋在坟里,岂知,此公生出的儿子没做了官,却成了个画画儿的……”这桩趣事与六十年代“社教运动”中,亢佐田家祖坟被掘的往事非常吻合——文革中举人秀才的墓穴被掘,其中就有亢佐田祖父的,没挖到金银财宝,却挖出了很多笔墨纸砚。便想,童年的这个故事就是自己的家世吧?!

从这段往事可见,画画的,已经宿命一般成为一个无法更易的情结。画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便必然地通过亢佐田变为一个现象,他的生命历程,必然地就带有了中国绘画由美术而艺术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然而,文化形态就同一个人的面貌,无论外界如何变,性格、话语都会符号一般,成为骨子眼里的东西——

亢佐田后期笔下的物,以花儿草儿,猫儿狗儿为主,他人物画中的桃花红、杏花白,以及近乎成为他语言符号的迎春花,这些个童年生活中触目可及的乡野情物,依然延续着亢佐田的乡村记忆,是继《红太阳光辉暖万代》后在他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语言符号,这种来自乡野的藤蔓植物,普通,平常,太容易被人忽略,却浅淡着亢佐田心底的那份美好。除此外,亢佐田画作中还有一个近似于符号般的的情物——饺子,可谓亢佐田屡画不厌的题材,他在画作《岁月长春》中,如是描述—— “世世代代华夏百姓把过大年吃饺子当做美好生活的标志,为追求梦想的实现,祖祖辈辈血汗流尽却最终饮恨黄泉。忽然间,饺子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随时可餐,再不必童叟翘首主妇犯难了,而年轻人中更多有厌腻讥俗之情。时代之巨变,恍如梦幻,我辈过来人常思今日来之不易,感喟之余,濡墨挥毫,聊以寄情”。可见,饺子,已成为中国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