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周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戏曲文化活动,是北京市重点打造的国家级、国际性文化品牌活动。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受组委会的邀请来到首都北京,于10月2、3日在北京园博园——晋中园进行了2场的演出活动。充分展示了孝义古老剧种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孝义市近年来非遗保护的积极成果。
孝河藏古韵,义水映春晖。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孝义,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孝义碗碗腔”“孝义皮腔”这两朵绚烂的民间艺术瑰宝。孝义市碗碗腔剧团肩负着这两个稀有剧种的传承保护工作任务。此次以孝义皮腔代表剧团参加中国戏曲文化周。
孝义皮腔与孝义皮影的产生发展相依相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据考证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最初为皮影戏的伴奏音乐,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演奏以小唢呐吹奏为主,辅以管子、笙、呼胡等,故又称“孝义吹腔”。上世纪六十年代,孝义新艺剧团(现碗碗腔剧团前身)排演的《赶老汉》《争箩筐》将孝义皮腔首次搬上真人舞台。
孝义皮腔产生于民间,藏艺在民间,植根亦在民间,可以说是一种最具平民性的草根艺术。皮腔音乐,独特别致,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古朴又新鲜。他长期徘徊于孝义一带,流传范围极小,在音乐方面,受外部剧种的影响极小,因此长期保持和保留了古老的风韵色彩。
皮腔拥有独特的伴奏乐器。小唢呐、管子、笙、底胡、亮锣、二五眼、狗娃子等为皮腔的代表性乐器。这些乐器都参与唱腔和曲牌的伴奏,不单独使用。由于孝义皮腔剧种的独特来源,搬上真人舞台以后,孝义碗碗腔剧团上演的剧目均运用皮影、剪影式的表演手段,也形成和成为了该剧团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此次《状元与乞丐》片段将剪影式的表演和古朴清新的演唱充分展示了该剧种独特鲜明的个性。获得组委会专家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
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前身为成立于1949年的孝义县文艺宣传队,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在国庆期间参加中国戏曲文化周的演出活动,是献给剧团建团70周年的生日礼物。更怀揣了基层文艺工作者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愿。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走出山西,走向全国,孝义皮腔、孝义碗碗腔这两朵稀有剧种的姊妹花将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