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欢迎来到亿点网 亿点网| 网站导航| 投稿入口| 客服中心
您的位置:亿点网 > 新闻 > 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李尚师

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李尚师

发布时间:2020-06-29 13:30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胡增春 王琳    浏览:
0
引言
  一个人从多低的起点干一件大事才算不疯狂?
  一个人从多大年龄开始为理想奋斗才算不晚?
  一个人为了不相干的“伟大事业”承受多少苦难和付出才算高尚?
  这一连串的问题,其实是对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东峪村村民李尚师的惊叹。
  这位今年78周岁的退休中学教师,一辈子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偏僻的大山中,只有高中学历。而5年前,他出版了150万字的巨著《晋国通史》,为600年晋国立史,以一己之力,不花国家一分钱,完成了需要国家级团队长时间且花销巨额经费才能做完的事情,震惊学界。
  一年多前,他又出版了70万字的《治国方略史鉴》,纵横上下五千年历史,梳理历代治国脉络,评点治国理政得失,以史为鉴,为国设谋,著名学者李伯谦、晋保平、宫长为同时为该书写序,再次引来学界内外一片赞叹。
  近八旬高龄,李尚师还有新著交付出版社,而且下一部史学著作已经在撰写中。
  著名历史学者李伯谦教授赞誉李尚师是:“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
  自费著史“一个人总得为国家做些事情” 
  6月22日上午,芮城县东峪村村内,小径上一位老人缓缓而行,高大身量,白发稀疏,戴一副眼镜,衣着朴素干净。正是约好的李尚师。来到李尚师的家,院中种着蔬菜。菜畦一角长着一丛竹子,房廊下养着各种盆栽花卉。
  坐进坐北朝南的正房,李尚师老伴端出一盆洗净的胭脂杏待客。二儿子李光达斟好茶介绍,这是竹叶茶,采自院里的竹子,加了些野生的黄芪。
  李光达是《治国方略史鉴》的第二作者,李尚师介绍:“唐以后的部分就是光达写的。”
  喝着热茶,尝着甜杏,打量屋内陈设,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样式,除了一个单开门的冰箱,再看不见一样家电。似乎除了电,这个家就不耗费外界的资源,自产自销,极简。
  古老的八仙桌上,码着不少书,每本书都包着白色的书皮,书名写在书脊上。最成规模的一摞,《晋国史》《晋国人物评传》《先秦三晋两个辉煌时期暨治国思想》《晋国通史》上中下三册、《治国方略史鉴》。
  这些都是李尚师的作品,或者是以他为主完成的著作。而且都是自费写的,几乎没有报酬,更没有科研经费支持。
  震惊学界的《晋国通史》出版后,出版社给了李尚师100套书,每套定价208元。《治国方略史鉴》出版时,出版社给他支付了1万元稿酬。著史30余年,这是他迄今拿到的最丰厚的一笔报酬。
  几乎没有报酬,其实是一直在贴钱,还不是本职工作。几十年呕心沥血青灯黄卷为什么?
  “一个人活着,总得为国家做些事情”。这是李尚师的答案。
  命运弄人 一再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李尚师出生于1942年。年少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好在天资加勤奋,学习成绩一直拔尖,初中就考上了运城市内的康杰中学,一直到高中毕业。
  1963年,李尚师高中毕业,因为家庭成分,他不被允许参加高考,回村做了一名代课教师。家里藏着的一些史学典籍如《汉书》,是曾祖父和祖父的遗物,李尚师一直拿来读,以此消遣。
  李尚师有一位族叔叫李孟存,比他年长11岁,在山西大学历史系工作。“文革”期间,李孟存回到东峪村老家长住避乱,与李尚师很谈得来,两人谈论最多的是历史。
  后来,李孟存离开村子返回学校时嘱咐李尚师,一定要上大学。
  1979年,李孟存来信,让李尚师准备考试。
  “父亲大病,住院数月,我是家里独子,全程陪护,直到父亲病逝。”李尚师说。上有老母要侍奉,两个儿子都已经上了小学,没有了父亲持家支持,他也就没有机会走出东峪村了。
  此时李尚师已经由代课教师转成公办教师了,工作出色,有固定的工资,为家尽责,为母尽孝,就这么过吧。和李孟存教授也就不联系了。
  点燃理想 不惑之年启程学术研究
  1985年,李尚师小有积蓄,扒掉了老宅旧北房,重新盖起,新房子还没有收拾好,一家人就在南房暂时栖身。
  天黑下来,院门关了,有人在外边拍门喊他,是多年未见面的李孟存。
  李孟存当时已经调到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总支书记,还组建了晋国史研究室,任主任。
  李孟存称得上是一位战略型的学者,在晋国史尚少人专门研究的时候,他主持开拓,其时已经和同事也是下属的常金仓合作写成《晋国史纲要》一书,即将出版。这本书是晋国史专著的开山之作。但遗憾的是,后来成长为著名史学家的常金仓考取了博士,去辽宁就读,要离开山西,李孟存需要补充一个助手。
  “跟我做研究,写晋国史吧。”“我怎么能行?连大学都没有上过。”“你的水平我知道,可以胜任。”“我已经43岁了。”“有恒心,再迟也不晚。”
  叔侄二人,也是师徒二人,一盏油灯,从个人学识素养说到人生规划,生命价值,再到家国命运。深夜分别,李尚师答应,无论是否参与,第二天给个答复。
  第二天一早,李孟存就要离开村子回学校,几乎彻夜未眠的李尚师赶过去告他:“我干了!”
  疑事无成 再难也不放弃
  李孟存随后将自己收集的晋国历史研究的文献、考古发现论文等资料,成系统地交给李尚师,而且布置了任务——写一部《晋国史》。
  李尚师自此起步,扎入晋国史研究。
  山西是晋国根本,600年晋国霸业,疆域扩张到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但其根本在山西,国都一直在山西南部。坐在晋国的土地上研究晋国史,李尚师每每有一番慷慨激昂的情怀,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自43岁改变生活的方向,投入一件有使命感而没有报酬的宏图伟业中,李尚师却也被现实碾轧得遍体鳞伤。
  时间和钱,都很紧张。
  李尚师很要强,教师本职工作他不仅不糊弄,还要持续出色。
  工作之外,他还得和爱人耕作家里的十几亩庄稼地。
  两个儿子都在上学,而且都是好学生,前后脚考上了大学。教师薪资微薄,他原本负担两份学费就很吃力,不敢因为研究历史而耽误了地里的收入,也不能把地里的活儿狠着心扔给妻子一人。他用于晋国史研究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熬出来的。
  最难的还是缺钱。
  李尚师想尽办法去省钱,在岭底中学工作,他舍不得上灶吃饭,用家里带着的馒头咸菜对付了很多年。
  但是,有的钱是必须花的。需要买书,需要参加学术会议,需要去晋国遗址实地调查……钱真的不够,他就开始借,借遍了周围的亲戚朋友,总还不上,免不了挨奚落;借不到的时候,他就贷款,芮城县贷不到了,他设法到邻近的平陆县贷。
  一次,儿子开学前需要生活费,正是寒冬,李尚师骑着自行车到十多公里外的一家亲戚家借,钱借到了,天也黑透了,回去的路上,自行车陷到了冬浇过的泥地里,他死命地推,一步一趔趄地跋涉。风凛冽,水刺骨,心情沮丧,高大的汉子在荒野里淌下了泪。
  老母见儿子艰难,劝他不要继续了。
  可一想到放弃,他就不甘心。他想,如果放弃了,自己不就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人生价值、情怀抱负何以证明?
  他想,为什么李孟存会选中他来做晋国史的研究?不是他专业水平真比人家科班出身的人还高,而是别人不能去吃他这个苦。
  “司马迁说,疑事无成。要干就豁出去干,再难也不放弃。”李尚师说。
  知行合一 著作接二连三出版
  1995年,李孟存协调教育部门,让李尚师以“山西师范大学晋国史特约研究员”的身份,专职从事历史研究。
  研究不光是待在家里苦读书。李尚师考察晋国遗址,考古发掘之后的晋侯墓地,天马曲村晋国故地、晋献侯墓的车马坑、代表当时最高工业水平的晋国铸铜遗址,侯马盟书出土处,晋国宫殿遗存,山谷平地,村村寨寨,与晋国相关的地方李尚师都踏寻过多次,而且都是自费。
  石刻、古碑、陶片,承载历史信息的每个细微之处他都仔细研究,民俗、文化、地理,搜集到点滴信息他都加以记录,再参考文献和考古发现一一比对,苦苦思索,每每有新发现,经常有创见。
  在家里,白天耕作田地,夜深之际,家人都已入睡,万籁寂静,一盏孤灯下,李尚师铺开稿纸,钢笔吸满墨水,一笔一画地沉浸于书稿写作。
  他从来不发表论文,一旦拿出来都是几十万字的书稿,他的书作也一本接一本被出版发行。
  2011年,当他带着《晋国通史》书稿去见李伯谦时,这位著名史学家震惊到了,李伯谦感慨:“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
  2015年,150万字的《晋国通史》出版发行,拿到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李尚师提起钢笔在封底写下这句话:
  “兴趣只是开端,信念和使命感才是支持人生跨越诸多挫折、实现飞跃的根本。”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