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欢迎来到亿点网 亿点网| 网站导航| 投稿入口| 客服中心
您的位置:亿点网 > 新闻 > 李尚师:父子共修史 竹院生书香

李尚师:父子共修史 竹院生书香

发布时间:2020-06-29 13:27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胡增春 王琳    浏览:
0
他与儿子李光达共同撰写了《治国方略史鉴》,从第二十二章开始均由李光达所著。每当向人说起这部书时,他都会专门介绍一下。从他的微笑和话语中,透着欣慰与自豪。他告诉儿子,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挣钱,也不指望挣钱,可是,这才是给国家、给社会、给我们之后的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引言
  6月22日,芮城县陌南镇北峪村,天空下着零星小雨。站在李尚师小四合院里的葡萄架下,看着葡萄藤上的一串串绿色小葡萄。时光变得悠闲而惬意,仿如世外桃源。
  李尚师的小四合院中间有一块菜地。地里种着西红柿、豆角、茄子等蔬菜,乒乓球大小的青色西红柿和成熟的豆角挂在菜架上。红色的石榴花、青葱的竹叶,在雨水的冲洗下,格外好看。“苏轼都说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竹子是我亲手种的,竹叶当茶泡水喝,清热泻火,适合夏天饮用。”李尚师说。
  说起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情,李尚师都会不经意间,拿各种历史人物与典故来做注释。
  妻子,是伴侣也是毫无怨言的支持者
  李尚师是一个生活中话不多的人,每当说起自己的书时,他会变得很健谈。而老伴王姣女总是坐在一个小马扎上,面带微笑,安静地听他讲着。
  王姣女比李尚师小一岁,今年77岁。清瘦、个头小,干起活儿来手脚利索。农村简陋的灶具丝毫不影响她的操作,烧柴、切菜,一会儿的工夫就炒好了6个菜。听到夸自己能干,她说:“家里的事全靠他,我就是干些小活儿。”
  “记不住是哪年结的婚了,我只记得我19岁时嫁给了他。”
  “是1963年结的婚。”
  被问起哪年结婚,王姣女已经记不清了,李尚师在旁边脱口而出。被丈夫说成糊涂蛋的王姣女,笑得很开心。
  1963年,李尚师因故没能参加高考,回到村里的小学,做了一名民办教师。作为家中的独子,李尚师的父母希望他可以娶一个贤惠能干的农村姑娘,操持家务。经过精心挑选,父母为李尚师和王姣女订好了亲事。
  “我小学毕业就没有上学了,他有文化,一心想考大学,这门亲事人家并不是很愿意。他是很孝顺的,父母订好的事,就照办。那个年代都是这样。”王姣女说。
  婚后,李尚师每天去学校代课,王姣女操持家务。休息时间,李尚师对自家地里的农活也很在意,毕竟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地里的产出。
  “他一回到家,就去地里干农活。十二亩的庄稼,累活、重活全是他干。他在家比我操的心多。”王姣女说。
  起初的包办婚姻,在夫妻两人生活几年后,变得温馨而幸福。李尚师在空闲时间,会给妻子讲历史。而只有小学文化的王姣女,总是对丈夫所讲的历史故事充满兴趣,听得津津有味。
  李尚师几十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书中。是乡里乡亲中公认的“书呆子”。有时,村里人和王姣女闲聊时,总是打趣说:“他天天那么写书,能挣多少钱呀?”“这么大的年纪了,每天累死累活地写书,图什么呀?”
  “没指望靠这个挣钱,他就爱写书,只要他喜欢就行。图什么?就图写书是他的心愿。”王姣女说。对于王姣女而言,丈夫干的是大事,好事。让李尚师安心写书,帮他达成心愿,是最要紧的事。
  但是,看着丈夫每天伏案写作,她就很焦心。早些年,李尚师没有退休之前,在镇中学的毕业班担任班主任,还给整个年级代课。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总是等晚上回家,备完课后,熬夜写作。
  “就是担心他的身体。年轻的时候,熬夜写书。退休了,每天更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写书。”王姣女说,“每次往桌子前一坐,几个小时都不起来。我总要过去叫他到院子里走走,让眼睛和脖子都休息一下。院里种的那些菜,其实就是为了让他多活动身子骨。”
  儿子接棒晋国文化研究,李尚师的事业与精神被传承
  李尚师与王姣女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亚夫1970年出生,在临汾市的一家国企工作。李亚夫对父亲的事业非常支持,父亲使用至今的电脑,就是李亚夫给购置的。
  李亚夫六岁那年,李尚师受到同族叔叔李孟存的影响,决定报考山西大学的研究生。“小时候的印象,就记得父亲很忙,每天看书复习,学俄语,要考研究生。”李亚夫说,“后来,因为爷爷生病,父亲放弃了考研。可他从来没有停止学习。在他的书桌上,看的书籍里,写满了各种励志的诗句。”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句话是李亚夫在刚识字时,父亲教给他的,也一直写在父亲资料书的书皮上,是父亲的人生座右铭,几十年来对生命的注解。所以,李亚夫记得清楚。
  小儿子李光达比哥哥小四岁,生于1974年。原先在长治市一家企业从事技术研发项目,是技术上的佼佼者。后来因受到父亲影响,兴趣爱好全部转到历史文化研究中,逐渐离开理工类的技术岗位,直到完全辞职。李光达现在长期驻扎在省城太原,是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2018年出版的《治国方略史鉴》,就是李光达与父亲李尚师共同创作完成。
  在小儿子李光达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在闲暇之余,最喜欢给他们兄弟讲历史,尤其是晋国的历史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父亲的睡前故事最让他期待,岳飞传、薛仁贵……
  “小时候就喜欢听,现在想来,兴趣爱好就是从那时候受到了父亲熏陶,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渐渐地受到了影响。”李光达说。
  上小学、中学,再到上大学、参加工作,父亲在李光达心中的形象一直都是写不完的书稿,看不完的参考书。虽然,从小他就不能理解。但是,父亲对于写作的专注、对于晋国文化学习研究的坚持在无形中一直影响着他。
  还有,李光达对于父亲的另一个记忆,就是穷。
  “我和哥哥从小上学,学费都需要父亲找人借。一直到上大学,都没有改变。父亲的工资本就不高,加上他需要写书,各种花销,总是入不敷出。这种情况一直到我们大学毕业上班后,才渐渐好转。父亲一生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不然以他的学识,想挣钱并不难。”李光达说。他有一段时间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直到成年后,父亲的精神让他觉得自己必须传承下去。
  李尚师虽然一心扑在晋国历史的写作上,对于两儿子的教育,却一直没有缺席。李亚夫和李光达兄弟俩从小就品学兼优,并先后考取了大学,这在农村家庭中非常少见。
  只不过,从小听着父亲的历史故事长大的两兄弟,都选择了工科。“过去大伙儿总是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所以,我和哥哥都选择了工科。其实,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对历史是很感兴趣的。”李光达说。
  参加工作后,李光达从普通技术人员到技术中心主任,工作能力得到了发挥和认可。但是,他却一直觉得,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后来,李光达选择了辞职,高薪被聘到民营企业,自己创业办工厂……虽然挣了一些钱,但是李光达并不是很喜欢。
  李尚师撰写的《晋国人物评传》出版后,给两个儿子和儿媳,每人送了一本。
  李光达无聊的时候随手拿起翻看,一看就再也放不下了。书中精彩的历史人物故事,人物性格让他着迷。从此开始,他将父亲所写的书,全部认真看完。
  “越看越有意思。我当时就决定,传承父亲的晋国文化研究。”李光达说,他的人生轨迹发生转变。
  父子互相学习,让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李光达开始主动向自己的研究靠近,李尚师很是欣喜。自己用了半生来完成的事情,在儿子这里要继续下去,这让他感到欣慰,也着意培养儿子。
  大量阅读历史书籍,上网查论文,枯燥的学习在李光达这里变成了乐趣无穷。他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父亲再难也要坚持晋国史研究。
  毕竟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李光达的研学之路走得很快。从一开始,他只是帮李尚师做一些书稿校对。到2016年,他已经着手开始与李尚师共同写作。
  “我孟存爷爷,我父亲,再到我,一家三代人投入到晋国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这应该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李光达说。
  李尚师与李光达共同撰写的《治国方略史鉴》,从第二十二章,唐朝的治国思想及治国方略概况开始,均由李光达所著。李尚师每当向人说起这部书时,都会专门介绍一下。从他的微笑和话语中,透着欣慰、自豪。
  儿子在向李尚师学习的同时,李尚师也从儿子那里学会了“新技能”。多年来,李尚师一直坚持用钢笔写作,查参考书籍。在和儿子共同写作后,李尚师学会了用电脑打字,上网查资料。“刚开始,打字慢,一天只能打一百多个字。这两年,好多了。比写字要省力气,就是时间长了,眼睛受不了。”说到儿子教自己打字的事情,李尚师笑得很开心。
  李尚师希望晋国文化学术研究能一直延续下去,不光是自己的儿子,还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2015年开始,他就一直在留意各高校历史系的好苗子。每当大学中有人提出相关的研讨,李尚师都是尽己所能,提供一切帮助。
  在村里,李尚师一直是另类的存在。一生清贫,倾尽半生心力财力,用在学术研究上。现在,得知李光达也将继续父亲的写作。亲戚朋友有人劝他说:“整那些虚的东西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养家糊口。”
  “我和父亲讨论过这个问题。父亲告诉我,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挣钱,也不指望挣钱,可是,这才是给国家、给社会、给我们之后的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让中华文化可以传承,这是父亲的事业,也是我的努力目标。”李光达说。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