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欢迎来到亿点网 亿点网| 网站导航| 投稿入口| 客服中心
您的位置:亿点网 > 新闻 > 鼓乐舞诗《大河之东》徐徐展开五千年文明画卷

鼓乐舞诗《大河之东》徐徐展开五千年文明画卷

发布时间:2019-10-31 09:04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孙蕊    浏览:
0


 

10月28日、29日晚,由运城市委宣传部历时两年半打造的大型鼓乐舞诗《大河之东》在山西大剧院精彩上演。半年来,无论是在深圳大剧院、复旦大学获得空前成功,还是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时出现一票难求,这部以古河东文化为主题的剧目都以不可思议的盛况掀起一轮又一轮“运城热”,让古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当下,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五千年华夏文明族根在河东,古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看运城”,运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处处散落着具有“古中国”标识的历史遗存。如何更好地创新传承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城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7月6日,在山西省2019年度公开遴选公务员笔试考试中,压轴大题材料三介绍:“运城市委宣传部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选取河东鼓乐舞诗中最经典的艺术元素,通过鼓、乐、歌、舞、剧多种艺术形式的交融混搭,转化创新河东的优秀传统文化。”作答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的认识。从《大河之东》,看传承与创新的“运城实践”。

全国首创“鼓乐舞诗”承载中国故事

​中国的故事常常要从运城讲起,运城的故事该通过怎样的载体或方式去呈现呢?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在运城市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六大文化”,加强文物保护、考古论证,让运城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向南过黄河、跨长江,向北辐射京津冀,向东对接长三角,向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为了讲好运城故事,承载运城厚重的文化,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峰找到了黎琦,委托他进行融入运城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的相关创作。
  黎琦本名王理琦,曾任陕西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词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享誉全国的乐舞艺术家。他一直参与公祭轩辕黄帝大典,是大典“乐舞告祭”仪式的总设计人。近年来陕西各种重大活动的仪式,他都曾参与设计。
  “我生在陕西,长在陕西,但我的籍贯是运城临猗县北辛村,我家是父亲这一辈才到的陕西。从心底深处,对山西,对运城,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亲近与精神寄托。”带着对河东文化深厚的热爱和兴趣及参与2007年、2008年运城市公祭虞舜典礼告祭乐舞创作,2015年第六届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启动仪式的文案设计与实施等经历,黎琦选取最能代表河东鼓乐的经典作品,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河东地区影响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名人故事,采用适于舞台行为的情景叙事、唯美的鼓舞形态,来解读演绎“五千年华夏文明族根在河东,古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看运城”这一宏大文化主题。展示一部从尧天舜日的上古盛世起始,纵穿五千年历史经纬一直延绵到今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展示一幅黄河流域中国农耕文明史流变的微缩景观。该作品采用单元体情景式舞章联袂结构,通过广征博采、兼收并蓄的混搭,鼓、乐、歌、舞、戏的融汇,进行现代舞台艺术理念的多维度立体呈现。
  鼓乐舞诗《大河之东》由此诞生,该艺术形式属全国首创。该作品从开启黄河流域中华农耕文明的中华第一鼓——“蘷鼓开天”拉开序幕,由表现远古时期尧天舜日时代先民自食其力的舞章“鼍鼓启农”,表现河东历史发展进程中强国兴晋的公子重耳、孝义忠勇的武圣关公、平叛兴唐的秦王李世民等的舞章“战鼓英豪”,表现天人相依的自然轮回中,河东鼓乐在民间乡土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舞章“花鼓传家”,表现新时代走进小康的河东儿女,迎春、唱春、舞春的舞章“年鼓闹春”和表现万众一心共筑中国梦的“尾声”组成。
  据悉,《大河之东》是山西第一部文旅融合的“跨界”剧目,一经申报即被确定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河之东》的9位主创皆为业内大家:国家一级编导、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总政歌舞团原团长左青担任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编剧黎琦编写文学台本,国家一级导演、陕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王宏担任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杨小强担任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张继文进行舞美设计,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郑志宽进行演出服装设计,国家一级灯光设计师刘志鹏负责舞台灯光的设计,国家一级化妆造型师贾雷负责造型头饰设计制作,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孙剑负责舞台效果。

凝心聚力再现河东儿女精气神

《大河之东》演职人员来自运城市文工团、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稷山县安福高台花鼓艺术中心、运城市蒲剧音乐舞蹈研究所、稷山县北辛祭祀神兽传统文化保护中心等13家单位,主演、领舞多为河东大地“名角”。从仅3岁的小演员到七旬的花鼓传承人,从专业演员到地地道道的农夫农妇,近200人组成演出团队。
  人心齐泰山移,《大河之东》要想完美呈现在舞台上,需要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总导演王宏说,剧目编排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演员问题,“因为演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好多还不是专职演员,没有工资,有机会还要去赚钱谋生。将大家的档期凑到一起很难,协调演员是最大的工作。”但是他克服种种困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长驻运城,前期采风跑遍了运城各县,排练开始用心聆听演员、鼓乐传承人的想法,吃职工食堂,睡宿舍,生活上平易近人,工作上一丝不苟,对于剧情进行反复琢磨,一次次修改与重排,把大家的热情凝聚在一起,通过精雕细琢打磨精品,努力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艺术跨越,打造运城面向中国、走向世界的金色文化名片。
  《大河之东》高跷演员中有67岁的农民演员,农活最繁忙时也没有落下过一次排练及演出。社火抬阁表演的6位小演员,仅有三四岁,大多是运城文工团演员的孩子。他们跟着父母一起上台排练演出,一起吃盒饭,累了就睡在装道具的箱子上,太辛苦了会哭鼻子,上台演出时却会立刻进入最好的状态。
  为了精简人员、缩减开支,很多演员都担任了多个角色。有的既是演员又是卸幕工,有的既负责台词字幕又负责换布景。大家从不叫苦叫累,在团队里身兼数职发光发热。
  《大河之东》音乐设计、著名音乐创作人杨小强说,无论是宣传部门的干部还是演出人员、后勤人员,大家在各个环节都各司其职,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所以我们的创作不是孤立的,作品其实是运城宣传系统及一线演职人员、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节目所展现的是整个河东大地儿女的精气神。如果说我们创作了作品,给了创意与节奏、旋律,那么运城的同志则用他们的一丝不苟和二度创作,给了这部作品灵魂与更丰满的生命力、更生动的面貌。”

创新演绎轰动全国缔造传承史诗

在演出现场,观众耳畔回荡的是地域特色浓厚的鼓乐、民歌,是点燃血脉的鼓点节奏;是《南风歌》《击壤歌》,是典雅深沉的古风古韵;眼里看着的是精美绝伦的舞蹈,如仙如梦,似雕塑、如刻画。跑旱船、踩高跷、高跷走兽,将古老河东大地社火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水袖功、翎子功、帽翅功等蒲剧绝活,让人大饱眼福。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关公出征》、诙谐幽默的《老鼠娶亲》,还是千年传承的绛州鼓乐,都让观众沉浸在古中国的厚重文化里。
  5月19日、5月22日,《大河之东》分别在深圳大剧院、复旦大学演出,获得空前成功。演员谢幕五次后,观众才意犹未尽地离开。有观众说,看完《大河之东》,他们想去了解运城、亲身感受一下运城这片土地。也有观众表示,这部鼓乐舞诗用撼人心魄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和向往的史诗故事,让人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中感受到了寻根的引力,体悟到了守本开新的力量。
  观看演出后,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鹏充满感慨地说:“将近90分钟的演出,综合运用了声光电等手段,精良的舞美设计立体展现了河东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演员的身形、手法和打击技巧代表了当地艺术演出的最高水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就是对他们专业精湛演出的充分肯定!”
  进行两场省外演出时,适逢第十五届文博会和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分别在深圳、上海举办。《大河之东》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山西运城成为焦点,深圳和上海两地的媒体都对运城进行了集中报道。
  9月9日至10日,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作为山西省唯一成功入选的剧目,《大河之东》成为国内16个参演剧目之一,亮相西安广电大剧院,同样受到西安观众热捧,门票提前售罄,掀起新一轮“运城热”。
  正如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峰所说,该作品“用时尚的语言表达传统文化,将本土的艺术用前沿的手法来包装,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大气高端,传播力与美学意义显著增强。《大河之东》是艺术家们以新颖的艺术手段,创作了一台可以让世界观众共享的地域文化精品”。这是“五千年华夏文明族根在河东,古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看运城”最直观的呈现。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