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欢迎来到亿点网 亿点网| 网站导航| 投稿入口| 客服中心
您的位置:亿点网 > 新闻 > ​“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在山西博物院举办

​“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在山西博物院举办

发布时间:2019-09-19 13:01    来源:亿点网    作者:史莉    浏览:
0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地佩戴一块玉,享受与它的精神凭依,是否想过它穿越了怎样的史诗历程才来到我们身边?

中国是为数不多孕育了玉文化的国度,考古已知的境内最早玉器可上溯至距今9000年前,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它的重要性两度遭遇挑战,但玉不仅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反而一步步被纳入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中。

为什么是玉?玉器具备怎样的独特性,可以在我们的文化中绵延如此之久?今天它正面临第三次挑战,又将如何蜕变?如果您也对此怀有好奇,就让我们在一个小展览中与玉相见。

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的“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在山西博物院·艺术中心一层展厅展出,9月7日开展,10月7日结束。
 



▲展馆入口
 

“小”展览,新对话

源流运动的定位是“考古·艺术·设计”,主办方从去年开始筹划推出古今对话的系列小型展览,“玉见你”是这一系列的第一个尝试。

展览策划基于去年11月源流与中央美术学院“传统艺术设计原理”课程、山西博物院一同启动的“玉见你”项目,围绕山西出土两周玉器及中国古代玉文化的解读、再设计展开,通过不同领域讲座、考古和设计专业学生组建读书会等,探讨玉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最终形成一个汇聚历史解读与当代设计的小展览。
 



▲序厅
 

之所以说“小”,是因为这一系列展览的面积预设在300平米左右,主办方想探索在有限空间和预算下,一个展览能做什么?而在“古今对话”主旨的引导下,展览在叙事、内容、呈现等方面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使展览本身也成为一个关于玉文化的文创作品。
 



▲展厅


       作为对话型展览,展厅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考古学对玉文化的研究、阐释,展出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太原赵卿墓出土周代玉器文物22件/组,展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晋侯墓地31号墓玉覆面、63号墓龙纹玉环、羊舌墓地2号墓玉蟠龙、赵卿墓龙形玉佩等收于库房中的珍贵文物都莅临展厅一展真颜;另一部分则是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为主的11位当代设计师围绕玉文化展开的设计作品,展现出今人对玉的理解和阐发。
 



▲西周·玉覆面  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31出土
 



▲西周·龙纹玉环  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出土
 



▲春秋晚期·龙形玉佩  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但与以往展览多采用先古代、后当代的叙事顺序不同,为更好呈现对话,主办方在叙事上打破了历史线性和不同专业的壁垒,观众将在同一展厅既看到文物,也看到基于相应文化内涵创作的当代设计,感受古代与当代在文化理解上的同异,而在某些展柜中古今作品共同陈列,或许会让您对展品的年代有片刻恍惚难辨。
 



▲春秋·玉蟠龙  &  旋玉蟠龙(设计师:张凡、高松峰)
 



▲第三单元展柜


        &初次玉见&


       展览单元结构

【序】问玉

Questions regarding Jade

       【第一单元】玉中藏礼

Jade as Ritualized Objects
 

【第二单元】君子美德

Representation of Jade as Gentlemen's Virtue
 

【第三单元】玉汝于成

Perfection of Jade Craftsmanship
 

【尾声】玉见·过去与未来

Seeing through Jade: Past and future

       玉文化如此源远流长,如何在一个小展览中邂逅它?

主办方选取了玉器身份、内涵变化的时代节点加以阐释,因为玉文化正是在这种变动中被不断塑造。展览的序厅抛出了如下问题:玉器具备怎样的独特性、延续性,使它能在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中两度蜕变?今天玉又如何在西方珠宝的潮流中再次蜕变?整个展览都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第一单元“玉中藏礼”聚焦于玉所经历的第一个大挑战——石之美者被先民拣选成为石器时代事神、藏礼的礼器,为何在青铜时代来临后没有被青铜礼器取代,反而在礼制中站稳脚跟?

这需要考察玉承载了哪些青铜器所不能承载的礼制、文化。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玉器种类繁多、体系完整,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玉器,小展览无法倾其所有罗列精品,却可以另辟蹊径。以往展览习惯于将精美玉器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文物陈列,本次展览则尝试将晋侯墓地出土的礼玉、葬玉、佩玉还原到它们的出土位置、使用组合中陈列和讲述,以使观众更好感受周人对玉文化的塑造。
 



▲展板:以晋侯墓地31号墓为例讲述周代礼玉、葬玉、佩玉
 


       ▲晋侯夫人随葬玉饰组合(因部分珍贵玉器文物在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与《山川精英》展线中,无法完整复原同一座墓葬出土玉器情况,我们选择了未展出文物中状况较好者呈现这一玉器组合)
 

同时,那些周人在玉器上寄托的礼制、不朽、自我表达等等,当代设计师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很多设计作品不拘泥于材质,呈现出玉的精神在当下能如何延展、表达,与展厅中陈列的文物交相辉映、构成对话。
 



▲春秋·玉环、玉璜 & 问礼·瑞器(设计师:王晓昕)
 



▲不死的符号(设计师:刘骁)
 



▲庸庸摇曳(设计师:邢一琳)

 

第二单元“君子美德”聚焦于玉所经历的第二个大挑战——当战国秦汉时期礼乐制度消亡,玉却为何能在礼器退场后,仍在古人的文化生活中绽放恒久光芒?

这要考察古人对玉有哪些超越了礼制的诉求。人们常征引《礼记·聘义》中孔子将玉的特质与君子美德一一对应的文献,但重点总放在论述美德。本次展览我们把文本拆开,通过对每一句的慢读,让观众感受与君子美德关联的玉的种种特质。

而孔子的对应并非结论,管子、许慎都有不同说法,所以我们在展板上设置了一个简单互动,让观众在寻找自己的结论中,感受玉的特质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契合在何处。但你会发现,很多人在“温润而泽”与哪种美德关联上看法出奇地一致,这一关联似乎可以说明玉何以变得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第二单元展厅
 



▲翻开展牌,了解孔子的观点
 


 

▲左:春秋晚期·盾形玉饰  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右:西周·玉鱼联珠串饰  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102出土
 


▲Hey Jade(设计师:李佳蓉)
 

第三单元“玉汝于成”则聚焦玉器的制作,从春秋晚期太原赵卿墓出土的一件龙形玉佩出发,回顾玉器的制作过程,及龙凤这一重要纹样在周代的演变。
 



▲西周·龙凤纹玉柄形器  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31出土
 



▲展板:以赵卿墓出土龙形玉佩为例展现玉器制作过程
 

而玉器的形纹设计、文化寓意尤其受到当代设计师关注:

古人的这些作品是如何设计制作出来的?工艺仅仅是工艺本身而已吗?日常习惯更改后,如何以新的佩戴方式展现旧的文化意义?文化概念变迁后,如何用旧符号表达新的诉求?又有哪些美的秩序、美好的寓意恒久不变?

这些探索既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
 



▲解构(设计师:吕智杨)
 



▲旋玉蟠龙(设计师:张凡、高松峰)


       &玉见未来&

围绕本次展览,主办方还将在9月底山西博物院百年院庆期间举办“考古·艺术·设计”沙龙,10月国庆期间推出系列手作活动,敬请关注源流运动与山西博物院文创中心微信公众号。

正如展览结语所言,“从先民第一次认识玉,我们便一直在玉中见天地、见古今、见众生、见自己”,“今天的我们如何理解玉、如何对它进行再创造,决定着未来的玉文化是什么样,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

主办方期待观众在展厅中与玉相见,未来继续伴玉前行。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