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之一。他的“雅舍小品”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以及其“续集”“三集”“四集”和“合集”,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被梁实秋冠以“雅舍”,“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虽是先生笔下之“雅舍”,然并不能蔽风雨,实为陋室。还有更为详尽的描述:“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养,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各种声音破壁而来,用了两组词语,一组典雅,一组浅俗,却颠倒不得。文人吟咏诗章是风雅的事,作者连用几个措辞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声音,则用口语罗列,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状。就在这样的“雅舍”里,仅是房客之一的梁实秋“长日无俚,写作自遣”,在恬淡闲适中捕捉艺术的人生情趣,成就了洋洋大观《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系列可谓天马行空,包罗万象。梁实秋对人性百态的洞察,能够在作品中层层剥视,娓娓道来。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细微琐屑小事,出现在他的笔下,读来亲切感人。先生古文功底深厚,博览群书,于平凡处见精神,常引经据典,穿插各种掌故轶事、民俗风情、诗文俚语等等。于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机智闪烁,谐趣迭生。虽处“雅舍”,先生以乐写苦,怡然成趣,真是个“把生活当做艺术享受”的人,显得何等豁达、洒脱。谈起吃来,头头是道,令人垂涎之余,又痴迷于先生创造的“舌尖上的美文”之中,真格是“咽来方知滋味长”。冰心在《读〈雅舍小品选〉》中写道:“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来,谐而不俗。”
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芟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摛藻,期于至当。因而他的散文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
《雅舍小品》系列奠定了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动摇的独特地位。他对中国文坛具有多方面的贡献,包括对英国文学的学术研究、用了三十七年的时间独自译完的《莎士比亚全集》以及推广英语教学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致梁实秋的信中认为:“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