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44岁的于成龙上任罗城知县。他呆在破衙门里,不喜欢穿官服戴官帽,烧火做饭,读书喝酒,俨然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罗城县的老百姓有时也到县衙里看看这位新来的县官,于成龙一副和颜悦色的态度,和老百姓比划着聊天、交友。于成龙说的是吕梁山的方言,罗城百姓说的是当地方言,要体会对方的意思,实在困难。于成龙就用手势、眼神、笑容,与百姓们慢慢拉近距离。时间久了,解决了和百姓沟通的问题,罗城县的公务也能逐步展开办理。
于成龙与罗城百姓同甘共苦,由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在缴纳钱粮时,百姓常常会多带几个铜钱,顺手放到他的桌案上。于成龙发现后,坚决不收。于成龙采用保甲法,把境内的老百姓,按照居住区域,十家为一保,十保为一甲的方式进行划分管理。对外防御盗匪,一有匪情,便有人敲锣打鼓,人们拿起棍棒武器,齐心御匪。对内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慢慢地,罗城的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农业生产得以恢复。春季,于成龙下乡察看百姓生产。在田间劳作的人们见县太爷来了,都跑过来围成一圈,拜伏于地,嘘寒问暖,非常热情。于成龙还在县城建学校,供学生读书,建养济院,收养孤寡老人。广西巡抚金光祖与两广总督卢兴祖向朝廷保举于成龙,随后,于成龙被朝廷批准为“卓异”,任命为四川合州知州。
康熙八年,于成龙调任黄州府同知。刚到黄州,于成龙招募了一批有盗匪背景的人做差役,欲以盗治盗。很多有名的大盗都被他收罗在自己麾下,帮助办理盗案。黄州府的盗案破获率提高,冤假错案得以肃清。在黄州八年,于成龙益励清介,恶衣蔬食。赴任福建时,于成龙买了几担萝卜,装了半船,一路咬着萝卜充饥,行程数千里到福建省上任。他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平反冤狱、整顿官场、澄清吏治。此后于成龙第三次被举为“卓异”,成为福建布政使,“天下第一清官”的美名广为传颂。于成龙到任不足半年,便被调往直隶当了巡抚,一年后再被升为两江总督。
赴任两江总督途中,于成龙不扰民,不惊动府道州县,乘驴车,住小店,风雨兼程,辗转千里,直抵江宁督府。于成龙到任后,恰逢江南屡遭风雨袭击,灾情不断,他经常为了留米赈饥,而以稀粥青菜为食。“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为感念他,深情地称他为“于青菜”。
二
1月3日,40集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首播。该剧以圈地为开场,故事情节层层展开,场面宏大,扣人心弦。故事背后的故事,也同样引人注目。
对于于成龙的扮演者成泰燊来说,于成龙23年经历的人生风雨和辛苦,要用差不多800多场戏3个月体验完,难怪成泰燊在转场换衣服时站着就睡着了。他说:于成龙用生命书写人生,而扮演于成龙一定也是用生命去扮演。
于成龙当年到达罗城时,“蒿草弥目,无人行径,黄茅直抵城下”,现在的罗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但拍摄进入后期,因为换水土和临近盛夏,剧组每天都有人中暑、病倒,被蚊虫叮咬,还有十几个演职人员接连出现瘴气、浮肿、上吐下泻。
古罗城实景影城是剧组留给广西的一份最好的纪念。但在搭建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惊人魂魄的事:有一天,置景组正在搭建古罗城县衙对面的小二楼,基本搭好时,有工人师傅提前把支架撤走了,结果导致之前的建筑全部坍塌,六人从二层摔下,三位重伤,好在后来救治及时,没有大碍。
《清史稿·于成龙传》载: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吴三桂进犯湖南,朝廷军队正进攻岳州时,有公文命令于成龙修造浮桥渡过军队,浮桥刚修造好,山洪暴发,浮桥被冲塌,于成龙获罪被免除官职。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成龙》剧组在横店拍摄一场重场造桥戏,由于天气原因,白天是晴天,晚上突然下起了暴雨,此时现场有演职人员200多人,制片管理团队最终还是决定让大家撤离。深夜洪水暴发,把造好的桥全部冲走,连一根木头都没剩下,大家都为此捏了一把汗,最后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将这场重场戏圆满完成。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在两江任上病逝,去世后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老百姓皆痛哭流涕,康熙帝大恸,亲为撰写碑文,赞为“天下第一廉吏”。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