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俗称白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阿育王塔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政府后院内。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兵南下时,州人举火焚烧,元至元十二 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至今。代县现存阿育王塔600年间历遭三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年,改建为稳健挺拔的造型和砖雕的印度"陀罗弥经",使其成为藏式佛塔中的佳作.
据记载,阿育王塔下有地宫,储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经等物。地宫上建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在台基正中央,为单层喇嘛塔,砖砌,圆形平面,周长60米,高40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塔座高大,为须弥座形式,束腰周围刻有花饰、荷瓣及陀罗尼经,是其他喇嘛塔中少见的雕刻方式。在中国现存元代喇嘛塔实例中,此塔的造型、比例和建造艺术有其独特之处。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
中国21座阿育王塔的出现,反映了印度大乘佛教北传东渐跨国发展的历史。公元一世纪,佛教大乘、小乘及舍利传布通过西域开始东渐中原,并以汉式塔来瘗埋佛舍利,形成了这21座最早的佛舍利塔。
阿育王塔因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而得名,他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200年。传说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
据《法苑珠林》载:阿育王塔在中国有19所,它们是: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后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藏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杜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
据了解,佛教刚传入中国时,阿育王塔其实是覆钵状,通俗地说就是像一个馒头,佛教徒对塔礼佛,后来才渐渐吸收中国元素,从一层变为多层,从圆形变成多角形。
1948年春,周恩来、任弼时随毛主席居代县时,曾在塔旁摄影留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