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艳阳高照,春深似海。
5月1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的永祚寺(亦称双塔寺),坐南朝北,依山势而建。2019年第36届太原双塔牡丹文化节如火如荼,寺门下红色拱门渲染着节日的喜庆,一株桃树两色花艳,人头攒动拾阶而上,寺门前左右两侧石狮恭迎四方游客。
永祚寺肇创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初名永明寺,寺内仅建有一座现存的文峰塔,该塔是由傅山的祖父、曾任山东布政司参议的傅霖及缙绅、学士为补辅太原文脉不足而建造的风水塔。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晋穆王朱敏淳认为永明寺简陋,特书请当时护国禅师、五台山住持妙峰法师前来太原主持扩建永明寺。
当时的永明寺亦叫大塔寺。是年,妙峰法师69岁,他欣然应晋穆王之邀,亲赴太原大塔永明寺,总理扩建寺院的工程。
妙峰以太原永明寺与五台山皇帝敕建的大护国圣光永明寺重名,遂改其中之“明”为“祚”,意取诗经中“永锡祚胤”之意,改永明寺为永祚寺。
工程初起,妙峰发现原寺院所建大塔向西北侧斜倾,便向晋王建议在旧塔之西北增建一座新塔,建成后命名为“宣文佛塔”,从而成为“双塔并峙”之奇观,从此,大塔寺亦称双塔寺,成为400余年来太原的标志与象征。
随人流走过青砖磨砍砌筑而成的歇山式无梁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券山门,来到第一道院落,亦称为前院。
最美人间四月天,又到牡丹花开时。国色齐芳动龙城,赏花何必去远方。
院里曲径通幽,门庭环绕,左右两个花坛里,各色牡丹,花开正浓。“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一丛丛,一簇簇,红的艳,紫的浓,黄的嫩,白的纯,粉的娇,娇艳欲滴,欲语还羞。真个是繁华热闹的去处,四围挤满赏花者,扶老携幼,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中,或拍照或驻足,空气中荡漾着馥郁的馨香。
二
如意门,也被称为二门,是永祚寺早期的山门。由阳曲县知县刘汇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召集工匠,砌起从东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围墙,并辟建一座极简陋的山门。
这样,便使空旷且袒露了80余年的寺院有了遮拦。因起建围墙和山门的夙愿,发自于前任戴梦熊,知县刘汇在工程竣工后,请戴梦熊题了“祇园胜境”门额。
二门内是中院。
被戴公称赞为祇园胜境的中院,也称牡丹园。院内两侧圆形拱门各套偏院,松柏奇树华盖如伞,壮观的双塔在院上方绿荫中巍然耸立,直上云天。游人如织,比肩接踵。香径回旋萦绕,牡丹古枝叶茂,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在墨绿的叶脉间静静地吐蕊芬芳,露珠在花瓣上滚动,在朝阳的映照下,闪耀着晶莹剔透的光芒,引来蜂蝶起舞蹁跹,令人心醉神迷。
三门为民国时期所建,门额书“永祚禅林”,门两侧是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张颔撰写的楹联“风藻无穹帖爱宝贤花爱紫,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
门内即后院,亦为佛香院。院内松柏参天古木森森。牡丹花株葳蕤蓊郁繁盛朴茂。
这里便是有着400岁芳龄的“紫霞仙”栖息之处。美轮美奂的“紫霞仙”花团锦簇,蓬勃盛开,紫中透红,红里发紫,蔚为壮观。金元大诗人元好问看到盛开的“紫霞仙”时,欣然赋诗:“天上真妃玉镜台,醉中遗下此霞怀。已从香国编熏染,更怕花神巧翦裁。”赞誉“紫霞仙”为醉酒的杨贵妃,从天宫重返大地,娇卧于古刹寺院中。
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在《双塔寺四百周年记》中称赞:“此寺肇建之日,即于院内植牡丹数株,四百年来,虽经劫火而老干新枝,花大如钵,紫冠黄蕊,不同于红白黄绿,而独具风姿,前人名之曰紫霞仙。既著其色亦示其寿,可谓名与实符。”
三
后院正面一层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是“客堂”和“禅堂”。
大雄宝殿是永祚寺中现存最大的殿宇,也被称为无梁殿。无梁殿即整个殿宇不用一根木料,而是用砖石砍磨砌筑的穹隆形建筑。这种穹隆形发券的砖结构建筑,在明朝时期,被用于宫殿和寺宇的建筑上。
大雄宝殿,四面磨砖对缝,当心间与两次间各辟一门,两稍间为格子棂窗。其外观全为仿木结构而制,用砖雕出斗拱、椽飞等。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来永祚寺考察,看到这种以砖仿木、寓木质结构于砖雕砖琢为一体,构成宏大中见富丽,粗犷中含精细的砖石建筑后说:“用砖仿木结构的形式,这种做法运用到殿堂上来,可以说是创造了佛教殿堂的一个新类型,实物是比较罕见的。”
大雄宝殿内不用梁架,中间为南北券拱,架在隔墙与山墙之上。两侧山墙内壁,各凿有券洞。正中三个券洞中从东至西供着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东方药师佛。三尊佛像当属阿弥陀佛立式全铜像工艺最为精湛,铜塑高3.85米,全身贴金。
大雄宝殿之上,另建有一座单檐歇山式无梁高阁,原为观音阁,后更名为三圣阁。自大雄宝殿旁侧方丈院内拾级转折而上,便可登达。
三圣殿长16.75米,进深9.7米。砖制的檐牙高喙、殿角翘檐,好似大鹏展翅,昂首欲飞,有“无梁飞阁”之美称。殿内当心间顶部砖雕砌有庞大的藻井,结构奇妙,斗拱出跳,层层叠涩而上,构成穹隆顶,犹如华盖宝顶,富丽精致,为无梁式殿阁中的珍品。
三圣殿内供奉着送子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韦陀菩萨。
四
出三门,移步中院,折向西行,拾级过圆形拱门,至牡丹精品园。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此园广阔,集寺内6000余株牡丹之红、粉、黄、白、紫、绿、墨等9色于一院,聚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秀色,拢万卉之姿韵,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弥漫。
牡丹精品园西侧静卧着一排收集回来的神兽石雕文物。从石雕旁经过,缓步上坡,到达塔院。
这里还是牡丹的海洋。西边大片种植着牡丹,一望无际,堆金彻玉。向东拾级而上,来到双塔脚下。仍是种植更大面积的牡丹。花间小径,游人如织,穿梭往来,流连驻足。牡丹粉态含羞,冰肌犹怯,千娇百媚,香飘十里。
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石刻《双塔寺四百周年记》:“永祚寺之所以著名,既在于大殿牡丹,更在于双塔。建寺之初即于殿后东南建一塔,曰文峰,后九年,又建一塔,曰宣文。二塔相去四十余米,直上凌空,高耸入云。行旅远来,遥见塔影,即知太原将至;公私外出,回首塔身,渐远渐没,难尽依依之怀。惟此,双塔不仅为古城之标识,殆同于多情之主人。以塔故,永祚寺名竟为所掩,询双塔寺尽人皆知,而永祚之名,知者已鲜。”
五
永祚寺双塔之宣文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
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
先至宣文塔下。一个砖砌的窄门,进进出出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人们奋勇争先,努力登攀。
塔内光线幽暗,空间逼仄,台阶陡峭,盘旋向上。狭窄的阶梯仅容一个人从容上下。这样,抑或上者侧身站定为下者让道,抑或下者侧身站定为上者让道。有的索性弓身挤到塔身每一层窗口过道狭小的空间里,给上来的或下去的让道。有上者弯腰俯身奋力向上,有下者攀扶着光滑的墙壁一步一探,小心翼翼。还有胆小的没爬几层,便吓得一惊一乍,立即折回头往下返,更是惊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颤颤微微惊呼连连。
登临塔登,凭着古老的塔身,从窗口居高临下俯瞰并州城。明李溥有诗曰:“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此气发林峦。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
宣文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迎莲座中。
六
永祚寺双塔之文峰塔,从建筑特色看,文峰塔虽然略早于宣文塔问世,但是,它们同属于明代中叶的作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然而,它们也有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两塔的塔刹造形无一相同之处,塔的主体塔身,也有很大的差别;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形;而宣文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形。
过殿位于宣文塔和文峰塔之间,建于清代,与寺院中其他砖仿木建筑相比,敦实无华,质朴简约。
过殿中心悬挂着一口明代古钟。四面墙上是双塔寺文物保管所“法界梵音”中国明代古钟巡礼展示。
有一种声音,源于心灵,渗透灵魂。有一种禅意,超然物外,置身自然。在这牡丹溢香肃穆幽静的宝塔之下,梵殿之中,当古老的钟声悠悠地漫过岁月,久久回旋,不觉中,心生一丝氤氲禅意。
比及宣文塔的琉璃瓦剪边,文峰塔则显得朴实无华。但仔细端详,却是每一处细节每一个转折,都尽显古老工艺之精微之绝妙。
站在文峰塔下,自然会想到一位刚直不阿、尚义敦仁的先者傅霖。
傅霖,即傅山的祖父,(1533年-1602年),字应期。其祖籍大同,后迁忻州,再迁阳曲,以阳曲籍得功名。傅霖为官十七载,耿正清廉,敢于抗强,几遭艰险,政绩颇著。后被以“拥兵拒调”的罪名弹劾,罢职,遂归里赋闲。傅霖回到阳曲后,万历十四年,“太原大荒,米珠薪桂,人至相食”。傅霖“解囊慨助,施粥百日,米费四百斛”,深受乡民推崇。万历二十九年、三十年,“复大饥,霖于小弥陀寺梦火地炕收宦,贫人有死亡者,施棺葬埋,复施粥,起冬月至来年熟乃止。”
在傅霖赋闲期间,明廷曾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诏以原官起用”,傅霖躺在炕上称病,拒不任职。他的这种“傲骨”,无疑对其孙傅山有很大的影响。
依阴阳家的说法,太原地形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只有在府城的“巽方”,造塔建寺,才能“辅之不足”,开创文运,兴盛士风,多出读书人。于是,太原绅民拟议在城东南十里的向山造一座文峰塔,改变地形的缺陷。是时,傅霖因数次灾荒,慷慨解囊,赈济灾民,并且敢于抗旨拒官,深孚众望,遂被举荐为“造塔建寺”的“首事”。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傅霖不负众望,集资捐款,兴土动工,终于率众在郝庄村南的向山脚畔,建起了文峰塔和永明寺。塔建成不久,傅霖已是年逾古稀。后无疾而逝。
傅霖去世5年后,傅山出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于学无所不通,历来有“学海”的称誉,他工书善画,博极群籍,在经史子集、 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钟鼎文字、医学医术诸领域都有精深研究,所提倡的“经子不分”“经子平等”思想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
七
永祚寺现收藏和保存有珍贵价值的碑碣刻石260余通。《宝贤堂集古法帖》,荟萃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朝代,包括王羲之、李世民、苏东坡、米芾等124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翰。真、草、隶、篆各种书体俱全,历史、书法、艺术价值极高,是为中国古代书法集萃。
太原战役,永祚寺因其地势险要,成为阎锡山固守太原的军事要塞。凌霄的双塔,变成了阴森的碉堡。古老的寺院,成了驻扎军队的兵营。名刹古寺饱经战乱,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永祚寺焕发了青春的容颜。修复了重创于太原战役的宣文塔,特邀请纠偏大师曹时中进行了文峰塔的纠偏和塔基加固工程,使得文峰塔中心由原来的向西北偏离2.86米纠正到离中心点0.86米。1999年4月,太原市委、市政府在文峰塔创建四百周年之际立碑,由杨瑞武撰文、赵望进书丹、安荣杰镌刻的《永祚寺东塔引偏修缮碑记》详细记之。
太原市双塔寺文物保管所所长冀美俊介绍:“永祚寺有着丰富的反映中华历史文脉和民俗文化的珍贵遗存和传说。其中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双塔诠释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是魅力龙城的城市标志,也是全国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寺内的大雄宝殿、禅堂、客堂、三圣阁等均为明代无梁砖结构建筑的代表作,永祚寺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部采用砖仿木无梁建筑组成的寺院。永祚寺的自然景观也非常独特,景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春季丁香飘香,夏天满目青翠,秋来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最令人称道的是六千余株各色牡丹,其中名品“紫霞仙”更为珍贵,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代牡丹,也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春夏之交,满园牡丹盛开,更让游客流连忘返。”
赏牡丹、看古建、品墨宝、登双塔,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赋予这座400余年的古刹神奇的魅力。
在寺院里,在花前流连盘桓良久,终于才肯动身返程。回望双塔,永祚寺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松柏凝翠,花卉飘香,肃穆幽静,古色古香。
遂决定,明年定要再来游览赏花登塔。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