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璀璨多姿。6月13日是第4个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该市文化和文物部门推出各种线上线下活动,让人们感知非遗的魅力,探寻文物蕴含的价值,共同呵护文化遗产。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众多游客在云冈石窟景区参观
市民共享非遗盛宴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大同市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全市最具代表性的38个非遗项目进行了展演、展示。广灵豆腐干、贺老人羊杂、云冈曌吉花馍、灵丘苦荞凉粉和小南唐北魏茶食等食品类非遗集中亮相,让人们感受到了别具特色的大同美味。广灵染色剪纸、大同铜器、吉家窑黑陶等非遗项目传承人齐聚一堂,通过静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北路梆子、耍孩儿、罗罗腔等国家级非遗剧种在纯阳宫和关帝庙两大舞台精彩上演,市民和游客尽情领略地方戏曲艺术的魅力。
采访中,北魏贡酒的传承人说,大同非遗项目集中展示,让大同的非遗可看、可听、可触、可感,凸显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与城市共生,让非遗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挖掘文化内涵 让文物“活”起来
大同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78处。近日,山西省文物局公示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大同又有16处文物上榜。
6月13日,大同市多处文物景点围绕“文物赋彩 全面小康”的主题,因地制宜开展预约参观、线上线下展览展示和宣传教育活动。云冈石窟景区举办了“儒风汉韵——汉画像石拓片艺术展”、新媒体大咖拍云冈、实景乐舞《西天梵音》直播等活动;华严寺景区推出“大美华严·璀璨遗产”主题系列活动,包括门票半价优惠、利用720全景展示平台欣赏文物、把“文化”带回家等,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公众提供健康、安全的文化盛宴,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文化瑰宝,感受文物景点的价值与魅力,对大同市的自然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
“云”端展风采 直播秀精彩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同市的不少活动在线上举办,除受疫情影响因素外,更多是基于年轻人易于接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考虑。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线上展示了非遗项目的普法宣传、宣传片、健康讲堂等,大同市的泉派中医、耍孩儿、北路梆子、大同铜火锅、大同凉粉等非遗项目一展风采。截至14日18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观看的人数达20万人次。
13日,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第二场在云冈石窟开讲。当晚6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南走进云冈石窟,90分钟的现场直播,20余家直播平台,超过200万网友在夕阳的余晖中从“云”端阅读了云冈石窟这部近1600年的石头史书。
14日14∶00—16∶00,云冈石窟研究院在抖音平台和一直播平台开展了主题为“时间环游记——翻阅历史的‘石书’”直播活动,在直播间里,网友们跟随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的脚步漫步云冈。崔晓霞边走边讲,从历史、考古、艺术、雕刻、文物保护、云冈趣闻等角度多方面介绍了云冈石窟。当日,主办方还为直播间的网友策划了弹幕抽奖、趣味问答等互动节目,与网友进行深度交流。
13日,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通过线上讲解、线上陈展,把城墙遗址陈列馆“搬”上“云”端,让人们足不出户了解大同城墙“秘密”,并通过网络平台讲述大同城墙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等,以问答形式讲述城墙故事,让人们的参观突破时间、地域,让静默的展品鲜活起来。
炎炎夏日,通过“云”端让全国观众足不出户感受大同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全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中。
传承与发展并举 保护与利用并重
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此举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负责人李波介绍,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非遗项目37项、市县级非遗项目199项。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设立了6个传承基地、1个传承教育基地,申报成功1处省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培育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2名,已经建立起“中心+基地+传承人”的非遗传承保护体系,促进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采访中,多位文物系统的工作人员认为,文物是极其特殊的文化资源,其公益属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保护和利用必须有底线思维,只有做到有效保护,才能进行合理利用。
在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作为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对外宣传展示等方面做出表率。近日,由迈点研究院独家发布的“2020年5月5A景区品牌100强榜单”,云冈石窟景区名列第3。“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特展12日起在浙大艺博馆开展,展品还包括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完成的全球首个可拆卸3D打印数字化石窟,这也是云冈石窟第12窟复制窟前室首次与公众见面,迈出了云冈石窟“云”游世界第一步。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并不只是那些修缮得很好、游人很多的文物景点,大同市文物部门还通过文物认养的方式给一些市县级文物古建注入活力,使之得到合理利用。记者从大同市文物局获悉,清代田应璜旧居得到山西古建筑集团认养,平城区民善堂、云中书院被大同凯创房地产开发公司认养,浑源县麻家大院被浑源县锦瑞工贸公司认养。这些名人故居、古书院等建筑被企业家认养修缮后,作为参观游览场所,保持其公益性、展示性等属性。
大同市还根据文化遗产景区景点分布现状,挖掘文化内涵,深入开发旅游线路,不少旅游线路凸显历史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得到充分利用,将历史文物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传递给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