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崖沟是太原市蒙山景区的一个景点,此处的边坡山体曾经发生过岩体崩塌灾害。
为了避免此类灾害的发生,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三地质队,运用“石头上长草”的技术,通过基层处理、锚钉生态袋铁丝网、植被混凝土基层、植被混凝土表层、洒水遮阳养护等先进的施工方式,不仅修复了这里的生态环境,还给陡峭的岩壁披上了绿衣。
这种技术被称作CBS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起到稳定浅层加筋、深层锚固的作用,达到快速恢复生态的目的。此技术在保护坡体的同时,还绿化环境,且施工简单、绿化速度快、维护简单、造价低。目前,除蒙山景区外,这一技术已在临汾、晋城推广应用。
6月7日至8日,记者实地探访太原市蒙山景区滴水崖沟不稳定边坡治理恢复情况。
走进蒙山景区,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仔细闻一闻,还散发着清香,是景区特有的气味,一种淡淡的、令人神清气爽的甜味。前行约500米,滴水崖沟景点已是绿色茵茵,放眼望去,一碧如洗的蓝天下,一棵棵绿植茁壮成长,像士兵一样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
如今,岩体崩塌的区域被苍绿的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率已超过80%,景区的交通安全隐患解决了,游客可以安全、开心地游玩了。
陡峭的石壁上长出茂盛的草
蒙山景区位于太原市西南15公里处,面积7.74平方公里,海拔1325米。这里气候凉爽,绿树成荫,泉水潺潺,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6月7日8时许,在蒙山景区滴水崖沟不稳定边坡治理项目处的山坡上,记者看到,200多个自动喷淋系统的旋转喷嘴正不停旋转着,喷射而出的水流,浇灌着松树、紫穗槐、苜蓿,它们生机盎然,发达的根系已牢牢吸附住土壤。
顺着山坡上的台阶拾级而上,走在水泥、钢筋建造的重力式混凝土挡墙上,一丛丛苜蓿、紫穗槐、松树,正从石头上茁壮成长。
“这陡峭的石壁上竟然还能长草?”记者满心疑惑。
原来,2017年10月,蒙山景区滴水崖景点沿边公路的边坡山体发生岩体崩塌灾害。当时,约两百方破碎岩体从940米的高处坍塌,沿山坡滚落,造成坡脚部分公路挡墙倒塌,堆积在景区公路边坡上部的部分崩塌体,直接威胁景区交通和游客的安全,形成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随即,我省启动蒙山景区滴水崖沟不稳定边坡治理项目工程,修复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要在石头上长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高陡边坡上实现生态修复,凝结了地勘人技术和智慧的结晶!”李新伟,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三地质队技术员,参与了全部工程的建设,回忆整个修复过程,他十分感慨:整个施工过程中,我们利用的是一种边坡生态修复与防护的新技术,即CBS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
在坡度为五六十度的山坡上,如何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的施工?如何实现“石头上长草”?
“该技术将边坡加固与坡面的植被相结合,实现了生态修复与工程边坡的有机结合,解决了工程防护与植被重建相结合的难题。”李新伟说,这就像动手术一样,第一步须清除堆积下来的破碎岩体,即削坡工程,挖除岩体,使边坡变缓,减轻滑体重量,达到稳定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浇筑重力式混凝土挡墙,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山体的侧压力,起到稳住山体的作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沿着坡度向上,1米多宽的重力式混凝土挡墙从3米增至8米多高,全部用水泥和钢筋浇筑而成,像一位勇士用自己的身躯稳稳托住山体。
“山体的底座结实了,才可以进行植被生态修复技术的坡面清理、洗清湿润坡面施工,这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如同盖房子,打好了地基才可以在上面施工。”李新伟声情并茂地比喻道。
在进行锚钉挂网施工时,由于坡体多为岩石,锚钉采用入岩90厘米深的钢筋,与山体牢牢粘在一起。“当时的山坡上,密密麻麻铺满了铁丝网,像盖了一层铁丝被。”和地球打了39年交道的李新伟说,只有铁丝网铺设牢固了,栽种植被的土壤才可放心入网。
李新伟说,铁丝网里的土壤有个好听的名字——植被混凝土,含有高效复合肥、保水剂、绿化添加剂、有机质材料等,可在植被生长的过程中持续、缓慢地释放养分,又能抗雨水冲刷,为后期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最后就是覆盖遮阳网、铺设养护系统,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考虑到暴雨对坡体影响,地质队还专门从山顶修筑了一条长100多米的排水沟,遇到下雨天,雨水会沿着山势顺流而下,避免了地质方面的灾害。
到了9月,山坡上将开满波斯菊
“景区这么大,为什么要专门在这里浇水呢?”临近中午,省城市民王先生和老伴从山上游玩下来,看到山坡上旋转的喷头,好奇地问。
“这里以前发生过坍塌地质灾害,生态修复工程结束后,现在处在养护期,浇水、施肥以稳定绿植,提升景区的美观度。”李新伟回答道。
观察了半天,王先生和老伴被眼前茂密的绿植所惊讶,他们说:“实在太神奇了!”
植被浇灌结束,李新伟和同事爬上山坡,开始栽种购买的波斯菊种子。“自5月7日下了一场有效降雨以来,太原就一直处在干旱中。幸亏栽种的紫穗槐、苜蓿耐旱性强,根系也发达,能尽快恢复生态环境。”李新伟趁着刚喷过水的潮气,在山坡播撒种子。
陡峭的岩壁上,李新伟有些吃力,时不时会滑下来,再爬上去……
“李师傅,这样太辛苦了,要不歇会儿吧!”山西晚报记者也站不住,跟着滑下来好几次。
“没事,天天爬上爬下的,习惯了。一想到9月份,山坡上开满五颜六色的波斯菊,就不觉得累了!”50多岁的李新伟开心地说,项目其实2018年10月就完工了,考虑到后期的生态养护,工程项目部决定将养护期往后延续3年,保证曾经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山坡一片绿色。
“每年4月至10月,我们三个与地球打交道的地勘人,会定期来这片山坡进行养护工作。”李新伟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病虫害死亡的紫穗槐、胡枝子、苜蓿补种替换;更换掉破裂的水管,利用浇灌系统为植物生长补充必要的水分;采用修剪、补肥、支护等措施,看护好35800棵绿植……更好地保护绿化的效果,防止水土流失。
近年来,省地勘局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在矿山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治理、清洁能源勘查、城市地质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地质灾害治理,也成为省地勘局推进地质工作转型服务升级确定的重点方向之一。
修复技术已在临汾、晋城应用
自2016年起,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三地质队已开始围绕岩石覆绿技术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与三峡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多所科研院校合作,结合山西实际,因地制宜,引进CBS(Concretes Biotechnical Slope)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高陡岩石边坡绿化技术),并首次在临汾龙祠泉石灰岩开采区生态修复进行施工。
“龙祠泉是山西省著名的岩溶大泉,担负着10多万亩农田灌溉任务,是临汾市城乡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省地勘局总工程师王润福说,早年私挖乱采,龙祠泉水源保护区内部分山体原有植被遭到破坏,自然风貌被毁坏,泉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采石留下的高陡边坡,缺少植物生长条件,水土流失严重,有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
2016年9月,项目部采用CBS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和后期养护,龙祠泉石灰岩开采区生态修复已基本实现复绿,植物生长覆盖率已超过80%。
“如今,龙祠泉坡面稳定性、美观性有了明显提升,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坡面与周边未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已融为一体,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王润福高兴地说,关键是作为山西省首例利用植被混凝土实现生态修复的示范工程,不仅消除了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生态环境,还保护了自然景观和重要水源地。每平米不到500元的治理成本,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且植被稳定好,后续的养护成本也非常低廉。
晋城市西环高速沿线C6废弃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施工项目,也运用了这一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生态修复,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这一施工项目位于晋城市西环高速公路的西侧,西上庄办事处南畔村东,东距高速公路直线距离约100米。由于多年无序的采矿活动,使得场区内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崩塌隐患严重,植被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影响。2019年3月,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三地质队进入施工现场,通过剥离危岩体及清理、坡面覆绿、建筑物拆除、堆积体清理、土石方挖运及填筑、路面修复、绿化工程等技术修复周边环境。
目前,在山西,临汾龙祠泉生态修复项目、蒙山景区滴水崖沟边坡治理项目、晋城市西环高速沿线治理工程项目,在地质灾害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全部运用了拥有专利的CBS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效果非常好。
“石头上长草”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一技术正在全省推广。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