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到过太原的人,都曾在街头饭店的招牌上体验过某种惊悚。
在太原,玻璃上名目张胆贴出的广告语不断提醒着你,这个山西省会很可能流传着什么都市恐怖故事。
第一次看到饭店公开售卖头脑的外地人基本都摸不着头脑,眼前会自动浮现出一幕幕曾经看过的电影镜头。
初到的游客难免怀疑自己是否脱离了法治社会,虽然头和脑都是菜单上的常客,但凑到一块只会勾起更多想象力。
而从广告语的排列组合来看,这些头脑显然是拿来吃的。
“你们太原蛮恐怖的!”“此话怎讲?”“我发现很多饭店在卖头脑!”
连很多山西其他地方的朋友在第一次看到这些招牌时,也会觉得这里对饮食范畴的开拓似乎过于豪放了。
“怪不得我身边的太原人都挺聪明的,原来他们偷偷喝脑子。”
比起其他地方特产,太原从早餐上就给了外地人某种冲击。
在人们对山西的印象还停留在老陈醋和刀削面的层面时,这样一丝禁忌意味无疑带着特别的吸引力。
怀揣热情的游客总是不会放过任何可以探索的城市秘密,而当真正进入太原语境之后,就会深刻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佯装本地人是需要门槛的。
头脑是一种太原早餐,有两大特征,第一是销售量很高,第二是经常被吃了几勺就丢掉。
“刚端上来我以为是碗浆糊,小时候我爷爷拿来贴对联的那种。”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这道传统早点是由八种东西混合熬制而成的药膳,一碗成品中包含三大块羊肉、一块藕、一条山药,还要外加腌韭菜做引子,配料全员壮阳。
几乎每个吃过的人都会对它有自己的见解,口味上的特异程度与北京豆汁不分高低,也有人觉得它比豆汁更难形容:“太原人吃的头脑是个神奇存在,排了40分钟队,结果我就吃了几口,除了不会把嘴粘住,整体感觉有点像往浆糊里兑了黄酒。”
头脑由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构成。要知道这里面是有酒的,不常喝酒的人可能一大早就醉了。
“之前去新奥尔良觉得他们早餐喝血腥玛丽就够硬核的了,今天看到太原的头脑,这才是真正的猛男早餐。”
循着攻略满怀期待来打卡的朋友基本都会失败,在手里的勺子刚入口时表情就会变得有些局促,最后只能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这东西应该挺补的。”
由于它的味道过于难忘,导致有人吃完直接把羊肉都戒了。这就像是古老并州给你的一道考验,只是受试者往往会对自己的味觉感知能力产生怀疑。
尤其是当你看着周围吃的红光满面的老太原们,会觉得自己似乎永远也无法融入这里。
“在太原生活了十来年,本以为自己已经是太原人了,直到我点了一碗头脑。”
对此很多太原本地的年轻人已经习以为常,毕竟连他们也没能跨过这条分割线。
“有次让太原朋友带我去吃头脑,结果他根本没点,坐在对面看着我吃。”
“有生之年尝过北京豆汁、鲱鱼罐头、太原头脑,这辈子不白活”。头脑跟太原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北京人和豆汁,这种复杂的味觉体验只流通于老太原之间。
大爷大妈们排起队来也不比年轻人抢AJ差多少,在卖头脑的店里,早晨六点半不到就开始排队,以中老年男性居多。
这可能是少有的可以用月票吃的早餐了,有等不及上班的中年大哥用保温杯带走也要吃。
这一切都源于它的功效,传说头脑可以预防感冒,吃完之后浑身发热,头顶冒汗,是大补,冬天踩到雪地里都不觉得冷,很有男人加油站的感觉。
但它的功效不止于此,坊间传言还能帮产妇下奶。
在太原卖头脑的店里,经常能看到吃了几十年的老饕,他们比谁都知道进补要从早餐开始,来晚了就吃不上了。
这些深谙养生法门的长者站在早餐鄙视链的顶端,也经常会劝诫年轻人不要吃太多,补过头了上火是小事,当场流鼻血就得不偿失了。
作为太原最贵的早餐,太原本地人对头脑的反馈两极分化,但脑友群体内部十分和谐,年龄分布广泛,下至二十多岁上到七十多岁,大家经常相约养生早餐局。
拼桌坐是常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一碗头脑面前消融,毕竟大家都抱着相同的滋补目的。
而它同样也给了很多精神太原人一个让心灵回家的机会。
当然也有一些年轻人是因为重拾了对传统智慧的感知,如果仅从实用性出发,这么大一碗能从早上扛到下午都不饿。
“早上一碗头脑加二两稍梅(烧麦),可以直接等到吃晚饭了”。你很难说清老太原到底有多爱头脑,在太原朋友的介绍中,他们已经吃了快四百年了。
早年间太原人天还没亮就出门吃头脑,叫做“赶头脑”,这个习俗至少要追溯到明朝。
在《水浒传》第五十一回中就已经有“赶碗头脑”的说法:
《水浒传》的最强同人作品《金瓶梅》中也曾出现过这类剧情,第七十回西门庆进京朝见时,何太监请他吃的就是头脑。
而民间传说太原头脑的具体配方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用来为自己的母亲调养身体的,本来叫“八珍汤”,对人体有着滋补作用。
时值明朝灭亡,他将配方送给了一家饭店,改名“头脑”,并为饭店题名“清和元”,给人看病时经常推荐患者去“吃清和元的头脑”。
据说其中包含着一个反清复明的故事。
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头脑就像太原这个城市,表面平淡无奇,但仔细感受,其实大有文章。
这种药膳早已超越了养生范畴,进入文化领域,能让太原人在零下10度的冬天里早起的原因,可能就是它了。
“从小就和姥姥姥爷喝头脑,小时候觉得这东西是有阅历的人喝的,于是我也摆着一种厚重感,装模作样咂吧一口,难以下咽,又得保持那种端庄的样子,硬生生地咽下去。
现在再喝,并不是喜欢,而是一种习惯,觉得冬日它就该出现在身边。不仅要有头脑,还要有韭菜、烧麦,暖身子还可要二两黄酒。不为那些吃食儿,为了那份传统的烟火气。”
一位知乎网友说,也许面食能代表山西,但是唯有头脑能代表太原,出了太原城,再无头脑。
曾经头脑是个季节性产物,只存在于农历白露到第二年立春期间,虽然到今天基本全年都能吃到,但有多少卖头脑的店都不够排队。
似乎有多少人觉得它难吃,就有多少人吃它上瘾。
为此太原交警还专门测试了喝完头脑能不能开车,让人民群众放心喝。
有人说头脑像城市名片,也像人群的秘密,为如今低调的太原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江湖儿女都在这一团浆糊早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