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6日,由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山西省文物局、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宣传部、六师五家渠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的“千年丝路百年砚汇”清代文房砚品专题展在新疆五家渠正式开幕。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书林,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副书记、副师长王宏伟,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常委、副师长、宣传部部长李玉梅等出席开展式。
程书林副局长在致辞中表示,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就是各民族聚居、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核心地带。2014年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33处代表性遗迹中,新疆就有6处。如今,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中,又将新疆定位为“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他指出,山西省历史文化厚重,文物资源丰富。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文物保护利用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文物密集区改革”“国宝三绝”等工作。他希望,山西省文博系统工作人员能够继续与新疆的同仁多往来、多交流、多互动,一齐推动两地文物保护利用事业的共同进步。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遴选300余件文房砚品文物,汇集成展,循丝路文脉,展国粹文明,庆祖国华诞,促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端砚、歙砚、澄泥砚、杂石砚和砚之友,展厅面积400平方米。其中澄泥砚和杂石砚中的台砚产于山西。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到清代由造办处督造。澄泥砚制作在唐代被视为秘方,清乾隆之后几已失传,澄泥古砚存世极为稀少。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山西省文物部门组织了专项技术复原工作,经过艰辛的探索实践,终于将这一失传200年之久的古老工艺恢复,并推陈出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新绛县(绛州澄泥砚原产地)博物馆馆长蔺永茂与其子蔺涛也成为绛州澄泥砚的非遗传承人,2010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山西台砚产于山西五台县段亩山,故名“台砚”,又名“段砚”。石色有红、紫、黑、绿四种,以紫、黑、绿者为最佳砚石。展览副陈内容丰富,介绍了砚台的各部位名称,通过砚之最、墨之最、笔之最、纸之最、墨宝之最、丹青之最及选砚要领,让观众在参观之中可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鉴赏文物的水平,寓教于乐。此外,还展出了除笔墨纸砚之外的常用文房用具,以新疆出土的纸、墨、笔、砚及书法、绘画文物图片为引,介绍文房文物反映出的新疆与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整个展览通过对砚台以及文房用具的内涵解读与展示,旨在唤起人们对文物所传承的文化意识和历史价值的重新认识,提高对文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共同守护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
此次展览是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发挥馆藏优势,继在二青会圣火采集地西侯度遗址举办《古代体育文化展》和《芮城传统农具及风土民情展》之后的又一次从文物交流到文化交流的成功转型,也是山西省文化援疆“十大行动”暨“五个百”系列活动之一。通过文物藏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结合展示,一方面向公众展示新疆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另一方面为新疆观众打开一座了解山西文化的窗口,以此促进山西与新疆两地的文化交流互动,拉近两地人民的感情。
开幕仪式后,程书林副局长陪同有关领导和嘉宾参观了展览,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山西省文化援疆工作,赴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兵团知青纪念馆和亮剑团史馆等文博单位进行调研。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郭鹏云、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范文谦等陪同调研。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