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于1954年1月1日在迎泽大街上新建成了第一座流经市区的汾河大桥,名曰“迎泽大桥”。沧海桑田,往事如昨。迎泽桥,“一桥四变”,见证了太原城的往昔岁月。
在我留存的这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太原解放后新建迎泽大桥的原址,还有上世纪30年代初期建的草桥,30年代中期建的木桥和40年代建成的“洋灰桥”。
“洋灰桥”是流经太原市区内的汾河上仅有的一座连通两岸的桥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逼近山西。9月下旬,平型关战役打响,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接着,阎锡山部署晋绥军与中央军共同扼守忻口,与日军展开大规模战斗。中国军队坚守23天,重创日军,在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敌强我弱,当年11月8日,太原失守。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后,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7月建成了一座70孔钢筋混凝土排架式矩形桥,俗称“洋灰桥”。“洋灰桥”全长700余米,桥宽6米,其中车道5.5米,桥的最大荷载为12吨,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行。人行便道宽度很有限,只能扶着栏杆侧着走。
“老太原”回忆,人行便道修的之所以很窄,是当年日本鬼子为了便于拦卡和盘查所谓的八路军可疑分子。太原解放后,新修建的第一座迎泽大桥,于1953年1月1日开工,1954年1月1日举行通车和命名典礼。这座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桥梁,全长480米,车行道宽12.4米。与它毗邻的“洋灰桥”也被保留下来,作为上行(由东向往西向)的非机动车道继续使用。1955年,筑建迎泽大街的第一期工程打响。历时一年,从五一广场至迎泽大桥,一条长近10华里的坦途诞生。迎泽大街的得名,取自宋代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时光到了1996年,决定新建宽达50米的新迎泽大桥。当年11月1日,随着警报响过,1954年建成的迎泽大桥和“洋灰桥”同时消失。
迎泽桥,“一桥四变”,讲述着太原曾经的老故事。
(责任编辑:亿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