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您好!欢迎来到亿点网 亿点网| 网站导航| 投稿入口| 客服中心
您的位置:亿点网 > 钩沉 > “河东西柏坡”闻喜陈家庄

“河东西柏坡”闻喜陈家庄

发布时间:2019-06-25 15:08    来源:亿点网    作者:亿点网    浏览:
0

  

  不到陈家庄,不算到解放区;不到赵家门(陈家庄的一条巷),不算到陈家庄。”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晋南解放区中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谚。这句民谚里所说的陈家庄,正是闻喜县郭家庄镇的陈家庄村。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稷麓三区区政府,中共闻喜地下县委,稷麓县委、县政府,太岳三地委、三专署,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等党政军领导机关都驻在这里。当时,陈家庄是稷王山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为中华民族解放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个英雄村庄。

  “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现在,陈家庄充分利用革命老区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挖掘红色文化搞活了乡村振兴这盘棋,走出了本村特色,推动了革命老区的创新发展,是新农村建设样板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村。

  靠“背景”红

  河东西柏坡

  “我们村地处稷王山麓,共有10个居民组1168人,耕地面积4800余亩。是运城市颇有影响的革命老区村,素有‘河东西柏坡’之称。”一见面,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仇家文就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来。

  仇家文自2005年退休后,利用两年时间对陈家庄的革命历史进行收集集整理,并编写了一本名为《革命老区陈家庄》的书。陈家庄的红色背景,仇家文再熟悉不过了。

  “要说陈家庄的红色背景,就得从陈家庄村的革命地位说起。”仇家文向记者娓娓道来。

  这里最初曾设立河东特委联络站,主要作用是负责传送情报和接待安排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先后接待安排过柴泽民、金长庚、席荆山等党的领导干部。同时,还成立了陈家庄党支部,是运城市农村共产党组织建立较早的村庄之一。

  “从1938年到1942年,孙定国的212旅、柴泽民领导的康杰支队等先后活动于稷王山麓,创建了以陈家庄为中心的稷王山革命根据地。”仇家文说,陈家庄的革命地位从此建立。

  在“两战”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闻喜地下县委,中共稷麓三区区政府(共产党在河东地区建立最早的政权),中共太岳三地委、三专属,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等党政军领导机关都先后驻在此地。

  据仇家文介绍,当时太岳三地委的地委书记是柴泽民,所属有安邑、解县、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稷河、绛南、闻喜、夏县、平陆、芮城、永乐、永虞等14个中共县委和中共运城市委。据1948年初统计,三地委共有56个区委、481个支部、4701名党员。

  “晋南日报社、电台、银行、贸易公司、邮政局、监狱等30余家机关单位都在陈家庄。”仇家文说,当时,太岳三地委带领全体军民支援部队作战,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土地革命,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整顿了各级党组织,同时发展了党员,使河东地区率先得到了解放,成为支援解放西南、西北的可靠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家庄不仅聚集了嘉康杰、金长庚、柴泽民、王墉等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陈家庄还有一大批为革命付出过鲜血的英雄儿女。”仇家文说,“两战”时期,陈家庄全村先后有78人参加了红军、八路军、游击队和解放军,12名英雄儿女为保卫民族的尊严和家乡这片神圣的土地,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0余名群众惨遭敌人杀害,20余人被抓后杳无音信。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前线部队提供面粉3000余斤,门板100余扇,担架20副,军鞋200多双,20余名民兵随军支前转战于运城、西安、兰州等地,胜利完成了支前任务,得到了部队领导的嘉奖,为“两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948年,运城解放后,陈家庄完成了历史使命,驻在此地的各单位相继撤离,迁往运城。

 
(责任编辑:亿点网)